天天看點

朱棣第2次北征蒙古:瓦剌部狂妄自大,朱瞻基初登戰場

1410年,經過長時間的追逐戰,鞑靼部精銳死傷殆盡,本雅失裡被瓦剌人砍了頭,阿魯台走投無路,隻好投降明朝,朱棣即位後首次北征蒙古,宣告大獲全勝。但是在大軍凱旋的表面現象下,有一股暗流正在湧動,那就是瓦剌部首領馬哈木的蠢蠢欲動。

這場戰争前,蒙古三部中鞑靼實力最強,瓦剌次之,兀良哈最弱,并且依附于明朝。這場戰争後,瓦剌成為最強部落,再加上借着明軍橫掃鞑靼的機會,他們趁勢侵占了不少蒙古領地,當明軍傳回中原後,馬哈木帶着瓦剌騎兵繼續奔襲作戰,把阿魯台僅剩的兵馬打得無家可歸。

朱棣第2次北征蒙古:瓦剌部狂妄自大,朱瞻基初登戰場

阿魯台多次向明朝求救,但都沒有得到回應,這在馬哈木看來,是朱棣懾于瓦剌部的兵鋒,不敢輕易涉足蒙古地域,于是變得更加猖狂。馬哈木雖然是草原遊牧民族後裔,卻不隻懂得打打殺殺,他對中原王朝那套政治手段很熟悉,用起來也是遊刃有餘。

當瓦剌的勢力基本覆寫到整個蒙古草原後,他擁立了一位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裔為大汗,自己在幕後掌握實權,打出恢複元朝的旗号。大家都知道,元朝實行“四等人制”,蒙古人地位最高,享有各種特權,據說還包括所謂的“初夜權”,就是漢人和南人(南宋朝廷遺民)結婚的時候,新娘要先和當地蒙古官員睡3天。

朱棣第2次北征蒙古:瓦剌部狂妄自大,朱瞻基初登戰場

不過這并沒有事實依據,很可能是後人為了醜化蒙古人,故意捏造的事實,但在元朝,蒙古人地位很高,這點毋庸置疑,很多經曆過那個時代的元朝遺老遺少,都希望恢複帝國統治,是以紛紛聚集到馬哈木麾下,瓦剌部的實力進一步壯大。

此時的馬哈木信心爆棚,認為以整個蒙古草原的兵力,完全可以和明軍一較高下,隻需要效仿鞑靼消滅丘福10萬大軍的誘敵深入戰略,就能輕松擊敗朱棣。于是,馬哈木開始不斷出兵侵擾明朝邊境地區,試圖挑起全面戰争,引誘明軍深入漠北。

朱棣第2次北征蒙古:瓦剌部狂妄自大,朱瞻基初登戰場

朱棣絕不會容忍這種行為,便在1414年再率50萬明軍禦駕親征,這次随同出征的還有15歲的朱瞻基,而他已經是朱棣冊封的皇太孫,大明帝國的繼承人。朱棣這樣做,顯然是不看好朱高熾的政治生涯和健康壽命,希望效仿朱元璋傳位朱允炆的做法,直接把權力交給孫子,但為了防止再發生一次靖難之役,他決定帶着朱瞻基上戰場,讓他建功立業、樹立威望。

轉眼之間,明軍進入蒙古腹地,起初遇到瓦剌部的零星抵抗,後面根本看不到敵軍的蹤影。朱棣很清楚,他正在一步步接近瓦剌部的大學營,按理說應該有重兵把守,絕對不會如此風平浪靜,多年來的作戰經驗,讓他意識到情況不對。

朱棣第2次北征蒙古:瓦剌部狂妄自大,朱瞻基初登戰場

于是,明軍抓了幾個蒙古俘虜,從他們口中得知馬哈木帶着瓦剌主力,就在正前方百裡距離的位置。這個情景和丘福出征鞑靼時完全相同,同樣是找不到敵人,同樣是俘虜指路,同樣有一批被沖昏頭腦的明軍将士,叫喊着要全速前進。

但朱棣不是丘福,他根本不相信俘虜的話,而是下令原地駐紮靜觀其變。草原大漠上天氣多變,幾天後開始起風沙,在這樣的環境中,士兵們的鬥志日漸消磨,糧草儲備也在不斷減少,繼續等下去肯定不是長久之計。

朱棣第2次北征蒙古:瓦剌部狂妄自大,朱瞻基初登戰場

對明軍來說,最好的辦法肯定是原路傳回進行休整,同時補充後勤。不過朱棣是個很好面子的人,更何況他帶着朱瞻基出征,如果皇孫首次出戰,就看到皇爺爺無功而返的窘狀,這會讓他的信心受到打擊,軍事生涯發展也會受挫。

于是,朱棣下令急行軍,他相信隻要明軍的速度夠快,趕在馬哈木反應過來之前抵達預定地點,即便對方有埋伏也無所謂。在行軍路上,明軍又遇到了幾支老弱病殘組成的瓦剌部隊,赢得非常輕松,這讓朱棣更加确定,馬哈木的主力就在前方不遠處的埋伏圈裡。

事實上,朱棣的推測完全正确,此時的馬哈木正領着3萬精銳鐵騎躲在一個四面隆起、中間平坦的山丘地帶,如果明軍進入包圍圈,瓦剌騎兵就會迅速沖出來,将明軍分割包圍逐個殲滅,這就是丘福率領10萬将士戰死沙場前的遭遇。

朱棣第2次北征蒙古:瓦剌部狂妄自大,朱瞻基初登戰場

馬哈木躲在暗處,遠遠看到朱棣的旌旗,他差點就按捺不住心中的興奮,大聲叫了出來。馬哈木認為,隻要此戰打敗明軍主力,就能順勢進入中原,恢複元帝國指日可待,他甚至已經開始暢想像成吉思汗一樣,征服整個歐亞大陸的場景。

但就在這時,有人發現明軍和印象中不太相同,因為前方部隊既不像騎兵,也不是步卒方陣,裝束打扮非常獨特,走起路來慢慢吞吞、看上去有些怪異,瓦剌人從未見過。馬哈木告訴身邊人,别管明軍是什麼部隊,待會兒都會變成死屍,大家聽後得意地哈哈大笑。

隻不過,當時的馬哈木和瓦剌士兵并不知道,他們即将面對的特殊部隊,就是大名鼎鼎的神機營,更不知道,這意味着一場慘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