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軍史趣說:古往今來話軍銜

軍銜起源

中國曆史上一般都以階位來表示各級官員的身份地位。武職官員的接位稱“武階”,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兵馬大元帥、骠騎大将軍等武職頭銜。而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軍銜則出現在15到16世紀意大利和法國等一些西歐國家。

伴随着戰争形态的發展演變,為了清晰準确的界定軍人的等級地位、責任權利和榮譽待遇,經過四百多年的嚴格變化,最終形成了上至最高統帥,下至普通士兵的完整的軍銜體制。

軍銜既然出自于歐洲,那就不可避免的帶有強烈的歐洲色彩。比如“上校”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16世紀的俄國,意思為擔任團長的軍官。最早出現于西班牙的“少校”,意思是軍官中的年長者。“将軍”這個稱呼來自拉丁語,意思是軍中的主管,而“元帥”這個稱呼的來源作為一個法語詞彙,最早居然是用來稱呼主管國王馬廄的宮廷官員。

如今盡管在不同的國家級别的設定略有不同,但總體上講都是按照帥、将、校、尉、士官、士兵這六個基本等級構成的。通常情況下,軍銜體制中設定什麼樣的級别,主要的着眼點一是要考慮軍隊的數量規模群組織編制。二是要考慮與國際大多數國家的軍銜級别大體對等。

各國軍銜特點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軍銜設定都包括将、校、尉三個基本等級。美國軍官的将軍分為五個級别,最低的為準,将最高的為五星上将,但是僅僅局限于戰時授予某些特殊将領,美軍曆史上被授予五星上将軍銜的寥寥無幾。而在正常情況下也是上将封頂。

俄羅斯最高的軍銜是俄羅斯聯邦元帥,将軍分為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四級。我國周邊的蒙古、日本、南韓、越南、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等國家的軍官軍銜不管他有多少軍隊,最高軍銜基本都是上将。而一些小國的軍隊實在太少了,他們的最高軍銜等級也就相應較低,在剛果這個國家少校軍銜就是最高統帥的。

軍史趣說:古往今來話軍銜

清政府從1904年開始通過頒布實施一系列的章程制度,逐漸推行西歐式、三等九級的軍銜制。1911年推翻清朝帝制後,上司辛亥革命的孫中山就成為民國時期的第一位陸海空軍大元帥。然而那時的軍銜制還很不規範,特别是在北洋政府時期,軍閥混戰有槍的就是草頭王。各地大大小小的軍閥自封個大帥大将的比比皆是。

我軍的軍銜制

革命戰争時期,我軍的主要任務是按照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建立革命根據地武裝奪取政權,鬥争環境相當艱苦,物質保障極為匮乏。在這種特殊的曆史背景和環境中,基本的生活條件都難以滿足,更談不上解決軍隊的軍銜問題。然而即使這樣我軍也曾經兩次準備在一定範圍内實行軍銜制度。

當時這種在小範圍内實行的軍銜制,軍銜等級都與當時國民黨軍隊的軍銜制度相同,而授銜的目的也隻是為了某些工作的特殊需要。

我軍在全軍範圍内第一次全面實行軍銜制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加強軍隊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實行軍銜制的問題很快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實行軍銜制。

軍史趣說:古往今來話軍銜

1955年2月8日正式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規定了解放軍采用國際通用的軍銜體制。這次軍銜等級設定是在中國傳統軍銜等級體系的基礎上,共分為四等14級。

軍史趣說:古往今來話軍銜

從大元帥、元帥以下将、校、、尉三等都按大、上、中、少四級設定。1955年實行的軍銜制盡管在條例中明确的設定的大元帥這個銜階,而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實施。

我們國家當時在設定軍銜制的過程中,是準備設大元帥軍銜的,大元帥就是毛主席。當時給毛主席也做了大元帥的服裝,但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是堅決不穿。

偉人已逝、光輝永存。如今這套毛主席堅決不穿的大元帥服已經成為一件極為珍貴的曆史文物讓人永遠緬懷他老人家的高風亮節和豐功偉績。

1955年授銜有幾個突出的特點。第一,當時軍銜等級設定比較高,将、校、尉三等中四個級别一應俱全。這是由于建國之初我軍許多進階軍官幾十年戎馬生涯,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國家應該給予很高的榮譽,特别是一些功勳卓著的開國元勳,授予高銜也是衆望所歸。

軍史趣說:古往今來話軍銜

第二個特點是各級軍官的年齡普遍較低。當時授銜的十大元帥、十位大将、57名上将都處于年富力強的中年時代。第一代共和國上将平均年齡隻有45.6歲。

軍史趣說:古往今來話軍銜
軍史趣說:古往今來話軍銜
軍史趣說:古往今來話軍銜

三是出現了一大批身份特殊、獨具風采的将領,他們有的來自少數民族,包括有侗族的粟裕大将、蒙古族的烏蘭夫上将和壯族的韋國清上将。在中将和少将的行列裡,還有33位來自藏族、滿族、回族、維吾爾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

1955年開始實行的軍銜制,标志着我軍向正規化、現代化建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中國人民解放軍自建立以來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軍銜體制,然而這次軍銜制的實行僅僅延續了十年的時間,在1965年就把軍銜就取消了。

軍史趣說:古往今來話軍銜

全軍一緻,上下官兵平等,不搞那麼多級别。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挂兩邊。從1965年到1988年,我軍取消軍銜的時間長達23年。

然而無論受到當時什麼樣的政治環境影響,這種以紅領章、紅帽徽為标志的軍人形象還是在無數中國人的心中留下了永遠難忘的美好記憶。

軍史趣說:古往今來話軍銜

1988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恢複實行軍銜制。1987年開始小平同志提出來,随着正規化這塊兒要恢複軍銜,是以我們重新又進行了設計。

軍史趣說:古往今來話軍銜

我軍自1988年實行新的軍銜制以來,一直沿用至今,軍銜體制沒有變化。2007年,我軍煥發了新式軍裝,增加了一些新的配飾臂章、姓名牌、資臂章,軍銜肩章也呈現出新的試樣。從肩章上看軍銜等級的表現形式沒有變化,而在肩章底闆顔色的選擇上,卻經過了一番周折。

軍史趣說:古往今來話軍銜

幾經研究,最終确定了目前這種與軍裝顔色近似的肩章顔色。與此同時,對文職幹部的簽章式樣也進行了新的修改。

軍銜作為軍人身份的一種證明,同時也是一種榮譽辨別。這種特殊的功能決定了軍銜具有很強的嚴肅性,不能随意進行诠釋。

軍史趣說:古往今來話軍銜

在07式新軍裝上增加了與職務等級相一緻的級别略章也叫資曆章。通過不同的顔色标牌标示出所佩戴人的職務等級,具有鮮明的識别性,與軍銜一起可以更加清晰的展現軍人的資訊。

軍史趣說:古往今來話軍銜

級别資曆章,由資曆章架的牌數确定級别,每排應當排滿三枚略章。軍委委員以上七排,大軍區級六排,軍級五排,師級四排,團級三排,營級兩排,連排級一排。

在07式軍裝的軍銜表現形式上另一個突出的變化是海軍服飾。在海軍深藏青色長服上軍銜等級不再用肩章,而是改在袖口表示。軍銜袖章由将、校、尉三個等級的裝飾帶和星徽組成,裝飾帶最粗的代表将官,其次為校官,最細的是尉官。采用這樣的表現形式也是為了和國際接軌。

我軍07式軍服,以威武莊重、陽剛俊美的特點将中國軍人面向21世紀的豪邁自信展現在世界面前,突出了整潔而端莊的軍人儀表,成為07式軍服的一道亮麗風景。

近日,《解放軍報》釋出消息稱全軍從今年開始換發“21式”新的作訓服和作業服,時隔14年後我軍全面換發新式作訓服。

軍史趣說:古往今來話軍銜
軍史趣說:古往今來話軍銜

(以上僅為部分展示)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幾經沉浮,從軍銜的變遷可以看出我軍現代化建設的腳步。未來我軍軍服和配飾将向着更加美觀和實用化的方向發展,同時也會根據不同的場合和作戰條件加以改進。

實行軍銜制是一支軍隊現代化、正規化的外在展現,便于部隊的指揮管理,也有助于各國軍隊之間的交往和交流。更重要的是他讓每一位身着戎裝的軍人時刻感受到肩上的責任和保衛國家安全的使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