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産前親子鑒定,為何被稱為“忠貞殺手”?

近年來,随着科技和刑偵技術的進步,很多被拐兒童得以和親生父母重聚,親子鑒定技術是最關鍵的技術和步驟。

産前親子鑒定,為何被稱為“忠貞殺手”?

親子鑒定中,有一個叫“産前親子鑒定”的分支技術。産前親子鑒定,也稱胚胎期親子鑒定、胎兒親子鑒定,是指利用基因技術鑒定胎兒生物學意義上的父親。該技術從羊水或絨毛組織中收集胎兒細胞,通過鑒定胎兒的DNA,和另一人的DNA進行比對,計算父權指數,以确定是否存在親生血緣關系。

産前親子鑒定,為何被稱為“忠貞殺手”?

目前“産前親子鑒定”的需求日益增多,卻有人稱之為“忠貞殺手”,這裡面到底有哪些故事呢?

離不開風險的親子鑒定

親子鑒定雖然聽起來很高科技,但它并不是近年來的新發明,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已經出現,那時主要應用于司法界,提供證據。

随着社會發展,社會上要求明确親子關系、而又不需要訴諸法律的需求越來越大,便将這項業務放開到一些醫療機構,面向社會服務。

産前親子鑒定,顧名思義,檢測對象就是孕婦中的胎兒和另一個男性,對孕婦沒有什麼特殊的要求,隻要孕齡4個月以上,母胎健康,無禁忌症,進行必要的正常術前檢查,抽取樣本就可以進行鑒定。

産前親子鑒定,為何被稱為“忠貞殺手”?

男方和孕婦的DNA一般從血中提取,胎兒DNA需從羊水中提取,就要進行子宮穿刺,這是該檢查的危險之一。假如孕婦有禁忌症,如存在發炎、凝血功能異常等,一般不會抽,或者先治療再抽;術前會用B超觀察胎盤位置,抽羊水的時候也是在B超的監視下操作,盡量避免對胎兒的傷害。除開禁忌症,這個手術大概還有0.5%~1%的流産風險(全國平均水準),這主要是由孕婦、胎兒本身對刺激的應激反應産生的。

由于親子鑒定很多時候需要應用在司法上,準确率是最首要的問題,是以親子鑒定技術在實際應用上并沒有傳聞中的日新月異,利用母親血就獲得胎兒基因的技術也還沒有面世,更沒有廣泛應用。

風險擋不住尋求真相的腳步

雖然鑒定機構會在接受委托前,都會向委托人講明産前親子鑒定存在的風險,可一旦提出申請,委托人幾乎沒有被風險吓退的。

這是因為,很多委托人都離不開出軌、多性伴等這樣一些事實,當事人内心往往非常壓抑,又無從訴說,心理壓力已經大大超過了那1%的流産風險,思前想後,最終決定來做鑒定,以圖早日心安,或作出抉擇。否則,等孩子出世,一旦男方發現孩子不是自己的,也就失去回旋的餘地。

産前親子鑒定,為何被稱為“忠貞殺手”?

一般來說,孕婦主動前來比較多見,一般不會帶丈夫,否則無論鑒定結果如何,都等于告訴他自己出過軌;而帶來的人多是“第三者”,他們常不願意提供證件、不願意填真名。

不難推斷,孕婦委托人一方面有過婚外性行為,一方面又不想破壞現在的婚姻關系,于是進行反推:隻要胎兒不是第三者的,就肯定是丈夫的。

據鑒定中心的從業人員透露,曾經有委托人,第一次帶來一個人,結果不是他的。幾天後,她帶另一個男人來檢驗,也不是。她又帶了第三個人來,才确定親子關系。而這三個男人,都不是她的丈夫。有些委托人是未婚媽媽,想找出到底誰是胎兒的親生爸爸;還有的是遭強奸後懷孕需要提供證據的。

男方主動前來,情況就比較複雜:最常見的是懷疑妻子出軌,有的是“情婦”懷孕後擔心不是自己的骨肉,有的是男方有精神障礙等。曾經有一個孕婦和兩個男人同時來,并且兩個男人都聲稱胎兒是自己的,為了争奪這個女人和孩子,兩個男人相持不下,幾乎大打出手,隻好求助科學手段。

有人歡喜有人愁,鑒定未必100%

多數人拿到結果後表現得很放松,猶如放下了心頭大石。也有人拿到結果後,不知所措,坐了半天都不願離開,怎麼勸都不行。一旦孩子不是丈夫的,如何向家人交代,離婚、引産、或長期隐瞞事實,都是女性很難面對的結果。

有些夫婦拿到結果後,丈夫還是不相信胎兒是自己的孩子,因為其“父權指數”隻有99.98%,他問為什麼不是100%。其實,父權指數的值達到99.97%以上就可以認定親子關系,如果隻比較單親的基因,機率甚至更低,若能同時比對父和母的基因,則得出來的父權機率會更高、更準确。

産前親子鑒定,為何被稱為“忠貞殺手”?

主要原因是基因位點不夠代表性:有些人的家族基因位點比較特殊,又能遺傳給孩子,得出的機率就高,有些位點很普通,父權機率也就低。例如,ABO血型的基因,人群中很常見,代表性就低;若是RH血型陰性,很罕見,胎兒能遺傳到它,代表性就比較大,親子關系也更肯定。

有的孕婦會帶着男友或丈夫的血液、頭發前來做鑒定。從技術上來說,口腔黏膜、有毛囊的頭發、骨頭、精液等都可以用來做親子鑒定的樣本,但自帶樣本,比如掉在床上、枕頭上的頭發,很難保證就一定是某個人的,自采的血液有污染的可能,也有人專門張冠李戴誣陷别人。是以,鑒定機構可以根據這些樣本出具結果,但該結果不具有法律效力。如果涉及到法律驗證、刑事方面,就不能自帶樣本,必須由從業人員核對身份後親自取樣。

親子鑒定的道德沖擊

據粗略統計,大約七成胎兒不是孕婦帶來那個人的,因為通常孕婦帶來的人不是丈夫,也就是說,七、八成的胎兒還是丈夫的親生子。

有人認為産前親子鑒定增多的現象是社會道德低下,其實這是不客觀的。從社會道德層面上說,委托人大多确無“忠貞”可言,但也不能用“道德低下”去評判,畢竟,婚外性行為發生的原因很多、很複雜,如有些人是在不清醒、被強迫等狀态下跟人發生關系而懷孕,事後很後悔,無法補救,又難以向丈夫“坦白”,就需要技術的幫助。從積極的方面看,即使孕婦有過不道德行為,但過後為胎兒誰屬而煩惱,去鑒定,反映出她們還很重視現在這段婚姻,在乎丈夫感受,不願婚姻、感情受到破壞,有悔過、補救的意思。

當然,目前社會的性觀念開放的程度可能遠遠超過我們想象,委托數量逐年上升也反映了這點,要知道,20年前,這項技術僅用在司法驗證的層面。

産前親子鑒定,為何被稱為“忠貞殺手”?

但是,并非親子鑒定技術導緻了家庭破裂和孕婦引産,引産對胎兒殘忍,但如果隐瞞實情,相當于剝奪了丈夫的生育權,等于對丈夫殘忍。中國人有很強的傳宗接代觀念,如果騙着丈夫要他撫養一個不屬于自己的孩子,也是不人道的。

有人把産前親子鑒定喻為“忠貞殺手”,但說到底,它隻是一種技術手段,并且隻能檢驗女性的身體是否忠貞,它所強化的是男子親權的意義。對于男性,對兩性情感是否忠貞仍是無能為力的。

是以,所有人在面對婚姻前,最好先把問題整理好、解決好,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生理準備。不要把麻煩留到婚後,傷害丈夫、傷害孩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