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類風濕關節炎怎麼治?中醫教你正确療法

說起治療,有人說我們生病直接看醫生就可以了,何必知道怎麼治療。但是鑒于有一些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及其家人執迷于偏方驗方,使得治療不僅無效還常常延誤病情,壞處自不必說。是以我們不得不科普一下對于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的正确打開方式了。

現代醫學對于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大緻可以分為以下幾種: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藥物治療有消炎鎮痛的,如布洛芬、洛索洛芬鈉等;這些常常是病情活動期,關節疼痛明顯的時候服用;另一類就是抗風濕藥物,比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常用的甲氨蝶呤、來氟米特;是用來治療疾病本身的。除了藥物治療,西醫上,手術治療是在患者出現嚴重關節畸形,嚴重影響關節活動功能,的時候才會用到。

類風濕關節炎怎麼治?中醫教你正确療法

中醫上,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痹病”範疇,黃帝内經雲“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中醫中根據這三種病邪偏重不同分為行痹,痛痹、着痹。

中醫講 “風性主動,善行數變,”,是以風邪侵襲肌體,主要表現的關節痛為走串不定,痛無定處,也叫行痹。治療主要以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藥物為主。

寒性凝滞,寒邪侵犯人體可使氣血津液運作遲緩,凝結阻滞不通。由于血、津液“得溫則行,得寒則凝”,而“不通則痛”,故寒邪侵犯人體可使機體出現各種疼痛的症狀。寒邪所緻疼痛的特點是,遇寒加重,得溫減輕。是以寒邪為主導的關節痛是固定不移,痛勢劇烈;稱為痛痹。治療主要以溫經散寒,祛濕通絡的藥物為主。

類風濕關節炎怎麼治?中醫教你正确療法

濕性重濁,這裡的“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是指感受濕邪,常可見頭重如裹,周身困重, 四肢酸懶沉重等症狀。若濕邪留滞經絡關節,則陽氣輸布受阻,故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着等,又稱“濕痹”或“着痹”。另外濕邪易夾帶他邪,遇寒則是寒濕,遇熱則為濕熱,寒濕也可以轉化為濕熱,治療主要用清熱除濕,或者溫散寒濕之法。

類風濕關節炎怎麼治?中醫教你正确療法

除了風、寒、濕,痰濁,血瘀同樣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病邪因素,這裡中醫講的痰濁、血瘀與我們現實中看到的痰和瘀血是不同的。他們是一類病邪的總稱。古人雲“怪病多由痰作祟”,也就是說痰隻是很多疾病,尤其是難以解釋的怪病病因。同樣治療可以化痰通絡或者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藥物治療就可以了。

我們知道類風濕關節炎病情時間較長,容易反複。病情後期,往往實證轉為虛證,出現肝腎不足,關節腫大僵硬變形,形成“尪痹”,或是氣血虧虛,關節酸痛,倦怠乏力;或是氣陰兩虛,口幹眼澀。中西醫會分别進行辯證治療。

除藥物治療外,中醫還有藥膏外敷、針灸,針刀、穴位注射、蠟療、艾灸、熏蒸等等多種治療方案。

近些年來,中成藥領域研制新的藥物如雷公藤多苷、白芍總苷等可以有效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但是孕婦或者有生育需求應慎用。現代臨床多以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效果較為理想,中醫與西醫治療相輔相成,共奏良效。

以上是關于類風濕關節炎的中西醫臨床治療常用的方法,也是醫療不斷發展和進步的結果,如果您有關節痛需要治療,還是要在正規醫院進行診斷後治療,千萬不能相信偏方驗方,贻誤病情。

參考文獻:

[1]高興斌, 蘇傳章, 馬洪志. 類風濕關節炎的中西醫治療進展[J]. 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 2001, 014(002):392-393.

[2]姜泉, 王海隆, 鞏勳,等. 類風濕關節炎病證結合診療指南[C]// 2017第十九屆中國科協年會. 201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