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一陣風,拂去曆史神秘的面紗。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曆史對話。
我們在一些古裝劇中通常都會聽到一句台詞,那就是“八百裡加急”。那麼,古代在什麼時候才會使用它呢?一般都是情況非常緊急,或者需要傳遞緊急軍事情報才會用上。在古代,“八百裡加急”是傳遞資訊的一種最快方式。那它有多快?就連專家都表示,如果放在現代,就連快遞都不一定能夠趕上。

現代人都有很多通訊工具,比如說手機,有什麼事情隻要在手機上說一聲就可以。在古代,要傳遞重要消息沒有現在這麼友善,雖然古代有轎子、木船、牛車等等交通工具,但如果有急事,就會耽誤很長時間。而“八百裡加急”就與衆不同,效率非常高。它就是靠驿站來實作。每隔20裡的路就會有一個驿站,這些驿站裡用的都是快馬。
如果公文上寫有“馬上飛遞”這四個字,那必須要按照每天300裡的速度來進行傳遞,傳遞的速度最高可以達到800裡。在唐朝,比較緊急的情報要求每日500裡,而唐朝的一裡合大概有454.2m,也就是說放到現在來看,800裡加急最快的時間隻要2天就能夠完成了,而快遞有時候需要3到4天才能送到。
在唐朝時期,驿站分布在全國,驿站裡不僅有驿舍,還有驿船、驿田等設施。一共有20000人在驿站中工作。在驿站裡工作的驿丁,身份非常低微,工作任務也很繁重,不僅要背着文書袋在驿路上奔走,還要負責打掃驿庭。我們都知道在杜牧所寫的《過華清宮》中有一句詩叫做:“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為了送荔枝,每年都少不了要累死幾匹馬,甚至連驿站官兵都會出現過勞死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