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海,或清澈無親的,或混濁穢敗的,或任遙無垠的,或由圍堤桎捁的……海,以它萬千的形态、顔色、性情,類比了我們人類的一千零一種的孤獨和守望。
黑格爾說“盡管中國靠近海,盡管中國古代擁有發達的遠航,但中國卻沒有吸收大海所賦予的文明,海洋也沒有他們的文化。”這位哲學家的目光敏銳而犀利,明确地指出中國未曾擁有過海洋文化。事實果真如此嗎?我以為,嚴格地話,中國曾有過燦爛的海洋文化,隻是在近代無意地邊緣化了。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就急吼吼地派徐福帶五百童男童女坐船去海上尋覓長生之藥,他的行為給海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在他之後,中國的詩人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等詩句又給海添了無窮無盡的詩情畫意。盡管中國古代對大海的親近、熱愛以及探索的痕迹不幸被幾百年後的鴉片戰争擦拭殆盡,中國人走向海洋的腳步未曾退縮。且不說鄭和下西洋,也不說戚繼光抗倭,但是鄭成功收複台灣就是以說明中國與海洋有着淵源。然後,走過維新,走過共和,步入了改革開放時代。這面海,終于被看成了“開放”和“包容”的代名詞。
是以,才有了這麼一首歌“小時候,媽媽告訴我,大海就是我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