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寬容是種美德。現今社會,無處不在提倡寬容。路邊的廣告牌上如此;政治書上如此;老師們的诤诤教誨亦是如此……
三國時期,諸葛亮死後,蜀國由蔣琬主持朝政。有個叫楊敏的官吏,背後指責蔣琬:“辦事糊塗,比不上諸葛亮。”有人把此話傳給蔣琬,要求治楊敏的罪。可蔣琬說:“我确實不如前任,楊敏沒有錯。”後來楊敏因事被捕入獄,有人猜想他這次活不成了。但蔣琬不計前嫌,秉公處理,免除了楊敏的重罪。蔣琬為人正直,氣量寬宏,人們贊他“宰相肚裡能稱撐船”。
蔣琬的以德報怨,為他赢得了許多賢臣良将。
一位母親,中年喪夫,她含辛茹苦的将唯一的兒子供上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學。暑假時,兒子回家度假,不料在回北京上學的前一天,出車禍死了。
人們為他報不平,說他兒子走的路線不錯,責任全在那個開機車的人身上。旁邊的人告訴她,開車的是個年輕人,也受了傷,進了醫院,而且雙眼也瞎了。她的腦中電光火石般地閃了一下,自己已經失去了兒子不能再讓另一個母親也因為兒子而飽受痛苦的煎熬。于是,她決定将兒子的眼角膜捐獻給撞死兒子的年輕人。好多人出面阻止,但她堅持在捐獻單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寬容确實可貴,寬容令人感動。在人們的潛意識裡,寬容所帶來的,似乎都是好的結果,但真是這樣嗎?其實不然。
有一個小青年,父親是某村村長,由于家庭的溺愛,使他自小嬌縱任性。過慣了安逸生活,他漸漸覺得索然無味,于是,他開始偷盜。從小賣部到大商場,從收“保護費”到入室搶劫………屢屢被抓,屢教不改,屢次再犯。父親隻是微微皺着眉頭,“給他一次機會,他會改的”。他眼裡的寬容,已被曲解成了縱容,而小青年則無知地将其解讀成理所當然。終于,小青年入獄了。在一次的入戶搶劫中,他失手殺死了女主人。父親後悔莫及……
諸如此類,枚不勝舉。
寬容是把雙刃劍,利弊各持一方。它可以是絆腳石,也可以是墊腳石,最重要的還是在于人們如何去運用和看待。寬容與否隻在于一念之間,但結果輕則影響一時,重則左右一生。上天堂還是入地獄,前進還是堕落,也全系在那一念之間。是以說,有時候面對“該不該寬容”還真得“三思而後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