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殷墟出土甲骨文上的記載,商代之軍隊可分為三種。第一種也是最重要的一種,就是商代王室的警衛軍隊。根據董作賓先生所著的《中國古代文化的認識》以及石璋如先生所著的《殷墟發掘對于中國古代文化的貢獻》可大緻分析出來,商代王室的警衛軍隊,很可能由商代建立前原東夷氏族的軍隊或是抽調各諸侯的精銳,重新組合而成,其主要擔任商王室、王都以及傷亡個人的警衛工作。這也能從殷墟考古發現了大批殉葬武士的遺迹可以看出來。
第二種就是商代各氏族所擁有的的軍隊了,若當大規模戰争發生時,商王可以征集調遣他們,如甲骨文中的“令斿族寇周”、“令五族伐羌”等等。不過并不是所有的戰事,都需要征集全部諸侯的,有時也根據戰争規模的大小,就近小範圍征集,如“王取人往征蜀”、“王取人五千伐土方”等等。前者似以氏族為機關,由氏族首領負責指揮。而後者似由各氏族混合抽調組合而成,且為了協調沖突更高效的作戰,商王往往會派麾下大将前往進行統一指揮。
第三種就是商代各屬領的軍隊了,有時也會被商王調派到出征軍隊中,如“王命雀(商代的西方侯國)伐步候”,即是明證。
商代時期的兵種,除了步兵外,也出現了戰車兵和騎兵(當時也稱為馬兵)均已出現。戰車由四馬駕駛,每車載武士三人,左執戈,右執弓,禦者居中,與後世周代的戰車使用方式頗為相似。衆所周知,戰車作戰,受地形限制甚大,故商代後期中原腹心之地所爆發的衆多戰争,在商代軍隊中幾乎看不到戰車的存在了,其多被用于征讨邊疆地區的諸多異族。
由于商代戰車的發明,騎兵的出現,以及戰鬥武器的日趨複雜化,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以訓練和強化戰士們的戰鬥技能,故專職武士也出現在此時期。
根據商代蔔辭的記載,我們可以發現商代的戰争所使用的兵力,多為三千至五千人,鮮有萬人以上規模的戰事。商軍俘殺敵人最多也就是二千六百五十六人,而戰争持續時間也有達到三四年的,至于出征時的行軍時間,亦有達到三四十日的。雖由于年代過于久遠以及可查詢的文獻資料着實不多的緣故,緻使本文的叙述過于簡略,不過也可從僅有的文獻中分析出來,商代的戰争規模之大,遠遠超過了之前的任何一個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