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苗家哭嫁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每一個地方、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它們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我的家鄉有一種風俗叫“哭嫁”。這種風俗在我們這裡已經有很多年了,它由我們這裡的先民們一代代的傳承着。“哭嫁”,我見過的并不多,隻有兩三次而已。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堂姐出嫁那次。

“哭嫁”發生在女孩出嫁酒席的第三天。我們這兒的出嫁酒席分為三天,第一天是幫忙酒,也就是幫辦酒席的那些人他們吃的酒席;第二天就是正客酒,是酒席主人的所有親戚朋友一塊來賀喜的酒席;第三天,也就是哭嫁的那天,遠方的親朋已經大多走了,隻有本村的人還在,這一天我們這兒稱之為送客酒。

在送客的一大早,才六七點鐘,熟睡的人就被外邊震天的鞭炮聲驚醒了,當然,我也醒來,隻看見外面到處都是人,門口的馬路上停滿了車輛,原來是迎親的人來了。外面的聲音太過雜亂,各種聲音都有,不過鞭炮的聲音最為響亮。過了一會兒,鞭炮聲停下來了,迎親的人群要到屋子裡面去吃一點飯。因為迎親的人是從比較遠的地方來的,是以要吃一點,這也是對男方來人的尊敬。吃的飯菜也是種類繁多,一般都有十四樣菜,一湯兩瓶酒,俗話說“無酒不成席”嘛!還有就是肉菜蔬菜,肉菜居多,蔬菜也有三四樣。

當我慢慢來到姐姐的閨房時,隻看見姐姐和伯母哭在了一起,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哭嫁?我在一旁聽着,哭的内容很多,伯母哭的大多都是祝福的話,比如祝你幸福、祝你家庭和諧美好等等,還有就是要哭一些教姐姐在新家裡要懂得孝敬老人這類的話。然而姐姐則哭一些對伯父伯母感恩的話,比如“謝謝母親的養育之恩、母親你辛苦了”。旁邊還有姐姐平時的一些夥伴,哭着為她送行,說一些“舍不得、不要忘記回來看看大家”之類的。

哭完之後,姐姐出門。出門有規定的時間,都是請先生擇好了的吉時,一般都在七點半左右。我們這兒的規矩,新娘子出門要由她的兄弟用紅綢子把她背出大門去,出門時還要打三下紅傘,再說一些祝福的話;打一下紅傘,打傘的兄弟就說一句,這時新娘子就要為打傘的兄弟給紅包了。

新娘子出嫁要有兩個人陪伴,一般都是一男一女,年紀要大一點的,要和新娘子一塊到男方家裡去,以便到男方家去後教新娘子一些的規矩,也看看男方對待新娘子的态度,我們這兒叫送親;三天後再和新郎新娘一起回娘家,這叫回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這兒的風俗透着濃濃的鄉土味,千百年來被人們傳承着。隻是近些年外出打工的人多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漸漸轉變了,哭嫁的風俗也漸漸少了。真希望這原汁原味的民風民俗能繼續傳承下去,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一抹文化的色彩。

下一篇: 我愛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