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司馬懿死前立下遺囑:子孫不可為我掃墓,如今才發現他的“用意”

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詩經·節南山》

在古代封建社會,階層分化嚴格,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從先秦時期,就有諸侯分封制度,于是國家權力集于中央,皇帝大權獨攬,唯我獨尊。皇帝年老後,為了給兒子登上帝位鋪路,大部分皇帝都會選擇托付自己信得過的心腹大臣,在自己駕崩後輔助新帝。

諸如我們最熟悉的康熙皇帝,順治去世,也有說順治出家,傳位玄烨,祖母孝莊太後時常臨朝聽政,順治傳位前,托付四大輔政大臣幫助康熙處理國事,隻不過鳌拜愈發跋扈,不屑康熙這個乳臭未幹的孩童,且以索尼為首,其餘三人都不愠不火按兵不動隻會回避朝堂争鬥。

司馬懿死前立下遺囑:子孫不可為我掃墓,如今才發現他的“用意”

成年後的康熙無法忍受被鳌拜控制,于是康熙密召侍衛進宮美其名曰教授國術,實則為了擒鳌拜做準備。最終,康熙以談論政務為由召見鳌拜,趁其不備一舉逮捕。康熙的政治才能确實無人超越,可有些輔政大臣就比鳌拜幸運多了,比如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司馬懿。

初被啟用小心輔佐

世人都知四大權謀家,卧龍,鳳雛,幼麒,冢虎,司馬懿與諸葛亮之間常常“相愛相殺”,不停較勁兒。曹操還未稱霸一方時,早就看上了司馬懿的才華,幾次派人請司馬懿來當自己的謀士,都被司馬懿蒙混過去了,靠着精湛的演技裝病,司馬懿騙過了曹操。

曹操不信司馬懿好端端一個人怎麼說病就病,幾次三番派人到司馬懿住處打探消息,果真都看見司馬懿病歪歪躺在床上,于是很長一段時間内,曹操沒有再去找司馬懿。等到曹操的勢力逐漸強大時,司馬懿不再躲避曹操的招攬,投靠曹營。

曹操性子暴躁,嗜殺,疑心重,一旦成為曹操的懷疑對象,那麼也一定會成為曹操的刀下亡魂。可是司馬懿本身就很精明,他對待曹操那是絕對的臣服,曹操也在一日日的相處過程中對司馬懿越來越放心。

司馬懿死前立下遺囑:子孫不可為我掃墓,如今才發現他的“用意”

曹操雖惜才,可是他不喜自己的部下在自己面前班門弄斧,居功自傲,例如楊休就常常自命不凡,恃才傲物,雖然此人很有能力,但曹操打心眼裡不喜楊休。司馬懿恰恰相反,他很好地把自己的野心隐藏起來,不讓曹操有絲毫察覺。

于是乎,曹操在彌留之際,将整個曹家的未來都托付在司馬懿身上,司馬懿也順理成章在曹丕上台後成為核心輔政大臣。曹丕建立魏國僅僅六年就一命嗚呼了,于是下一任皇帝曹叡即位。令人發笑的是,曹叡的皇位也沒有坐多久,就去找他爺爺和爸爸了,曹家的皇帝個個短命,司馬懿壓抑了多年蠢蠢欲動的心,看到了希望。

司馬懿死前立下遺囑:子孫不可為我掃墓,如今才發現他的“用意”

三朝老臣忍辱負重

當然,每個朝代似乎都存在的魔咒,皇帝一任不如一任,國家境況愈發艱難。曹叡去世,曹芳即位,相比于曹家前幾任帝王,曹芳是資質最平庸的。老話說的在理,柿子撿軟的捏,曹芳軟弱,恰好就是司馬懿下手的對象。

司馬懿的僞裝沒有讓曹操起疑心,曹操百年之後,這個三朝元老想要取而代之的心思更加強烈。不僅僅是曹芳一人讓司馬懿起了反動的心思,曹家皇帝短命,司馬懿一直暗暗培養自己的勢力,他熬倒了一任又一任皇帝,耐心忍耐,等待反攻的那一天。

我們都知道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當時有名的謀士,且這二人也一直争鬥不休,諸葛亮出岐山北伐時,司馬懿提前考慮諸葛亮北伐的路線,悄悄派人招兵買馬。隻是這一行為不能被曹家容忍,在曹真彈劾下司馬懿失敗,被遣送回鄉。無法施展拳腳,司馬懿繼續蟄伏忍耐。

司馬懿死前立下遺囑:子孫不可為我掃墓,如今才發現他的“用意”

諸葛亮攻勢兇猛,無人可以抵擋,城池接連失守,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曹家再次請司馬懿出山對抗諸葛亮。這一次,司馬懿不負衆望成功擊退諸葛亮,曹魏雖獲勝,可大功臣司馬懿并沒有收到褒獎,反而被奪去兵權,勢力架空。曹氏這樣的行為不僅讓司馬懿不爽,且一衆臣子看着也覺得寒心,雖然受了委屈,但是這恰恰對司馬懿是個機遇,忍着内心的不爽,司馬懿繼續效忠曹氏。

接下來,上天似乎也在悄悄眷顧司馬懿,在衆多機會中讓這個默默忍受不公的人變得更加強大,正因為曹家無人可用,司馬懿才有了之後的無人可與之抗衡。

培植勢力步步為營

曹爽無能,那句繡花枕頭一包草來形容曹爽差不多很貼切。陳倉一戰被諸葛亮算計,曹爽并未守住城池,不僅如此,曹爽還丢下了自己的部将獨自逃跑。幸好有司馬懿力挽狂瀾才不至于全軍覆沒,這一戰曹真身受重傷,救治無效去世。

這時候,曹氏隻剩司馬懿,也隻有司馬懿可以倚靠。諸葛亮一鼓作氣大肆進攻,看着攻勢很猛,可司馬懿知道,諸葛亮這是想速戰速決,因為蜀軍已經沒有對峙的能力,糧草不足就是一個大問題,如果戰事繼續拖拉,諸葛亮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無力回天。

而此時司馬懿的對策就是守住城池,不讓諸葛亮攻進來,這樣一來劉備的部将抗不了幾天就彈盡糧絕,自亂陣腳。司馬懿常常鼓舞将士,這個時候阻擋他的人都已經不在了,無人可以制衡他的兵權,時機也越來越成熟。

司馬懿死前立下遺囑:子孫不可為我掃墓,如今才發現他的“用意”

曹爽祭祖時,司馬懿覺得到了該動手的時候,帶着他的心腹部衆,将整個洛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且司馬懿結合太後,下旨将曹爽扣下,如此一來,整個魏國都掌握在司馬家的手裡。權力的紛争以司馬昭滅蜀、司馬炎稱帝結束,這一刻,魏國不再姓曹,司馬氏家族正式掌權。西蜀收歸,東吳被破,整個天下不再呈三分趨勢,天下盡歸司馬家,是為晉朝。

司馬懿在他多年的忍耐中持續積累,看慣了曹家對待臣子的态度,多疑讓曹氏失去許多臣功,面對司馬懿幾次力挽狂瀾救危難于水火,不僅沒有褒獎,反而是明目張膽将司馬懿的兵權收回。司馬懿的忍功也是常人所不能及,不把喜怒和不滿表現出來,裝着不在意與臣服,實際内心的猛虎蠢蠢欲動。正是因為司馬懿的忍功,也為他招攬了許多不滿曹魏手段的臣功,正是印證了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

司馬懿死前立下遺囑:子孫不可為我掃墓,如今才發現他的“用意”

結語:

司馬懿享年七十三歲,在那個年代确實屬于高壽,熬過了曹家這麼多任皇帝,同時他也十分善于僞裝自己,善于察言觀色,洞察能力強,憑着一次次的忍耐終于一統天下。不得不佩服這個老人,先保養好自己的身體有精力謀劃,再要有一顆耐得住考驗的恒心。

司馬懿壯大整個司馬氏家族,開創晉朝,直到司馬懿去世後,他囑咐不許後人為他掃墓祭奠,即使到了現在,司馬懿的墓地依然沒有被找到過。為何有這一奇怪的要求?也許因為害怕被曹家後人報複,司馬懿墓至今都是一個謎。

說到這,我們不禁感歎司馬懿的遠見和才能,确實是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無論是他的軍事才能還是政治抱負,步步為營,細節處見真章,從古看今朝,古人的絕佳智慧,是當今很多現代人都比不上的。感歎于司馬懿的長謀遠慮,折服于司馬懿的忍辱負重,史上鮮少有人能做得到如此功績,這就是古人的才能智慧吧。

參考文獻:《詩經·節南山》《司馬懿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