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琴聲,陪伴着行雲流水,沉思開始後靜靜的遙望遠方,曲阜豎立的石像廟碑,勻起一縷過往。
晨曦驚擾了天地,風卷起庭前落花穿過回廊,卻歎落花無情。濃墨追逐着情緒流淌,染着素衣白裳,卻感禮崩樂壞。
曙光微涼,争辯無雙,書生意氣,提周禮,談為政,教世人,立賢人,重裡仁。一筆留精華,築中華千年的文化支柱。
風雲萬變,但文化未倒,北宋初年,趙普提出“半部論語治天下”,那何嘗不是你的精華在閃爍。那夜空中的明星,依舊因你燦爛。
歲月,奈你何?唯有你留下的精華在歲月的長河中放光。
君子之道
一百零七的君子,二十三的小人,您給我們書寫了一個坐标系,在人生的兩端,一段是小人,一段是君子,是以鼓勵我們好學,終成君子。
那麼,何成君子?君子,德為道。君子懷德,是君子之道的起點。
君子之德為根
德又為何?在今人的描述下它是一個文明人的社會責任感。它的宗旨在于對天下有利,但請注意這裡的利并不是利益,而是一種服務天下的精神。
我們的孔老夫子為了讓我們更好的了解,還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形象-小人。“小人懷土”便是最好的證明,那便是利益為上的觀念。
但對于這個利,在生活中又要有正确的了解。因為大家都知道一句話“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并且我們在生活中也得去花錢,去消費。是以這個利在我認為是本心所表現的觀念,是你用滿懷利益的心去做充滿利益的事。還是你用善心去做一些表面沾染利益的事。在我看來,這便是“始”,你的初心不壞,那麼佛法無邊,終有回頭之岸。
在儒家中仁與義是最重要的兩部分,仁是軟性之德,義是硬性之德。這便為“君子與仁也來,于義也剛。”一柔一剛,合成道德,然後成君子。
君子懷德,半是懷柔,半是懷剛,面對廣泛不一的對象。如此廣德,便是大德。
君子之交若葉
“君子成人之美”。所為成人之美,也就是促成他人的好事。便為善,善方美,美便利萬物。
還知曉“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生要經曆的是處事,那我們要做到的便是助人為樂,成人之美。
如若世上皆為這樣的話,那我們的世界就會變為一個我們都幻想的美好的世界。既然如此,那我們就人人獻出一點愛,讓世界變為美好的人間吧!
君子之禮為幹
君子的種種思想品德,需要形之于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這便是禮。精神需要賦形,人格需要可感,君子需要姿态。這不僅僅是一個“從裡到外”的過程,而且也能産生“從外到裡”的回報。那就是說,當外形一旦建立,長期身體力行,又可以反過來加強精神,提升人格。
禮談起來,我們總能誇誇其談,但我們又能做多少呢?古人道:禮,為态,一為敬,一為讓。
敬主要表現在我們去由内心去欣賞他人,進而對他人進行尊重。讓主要表現在我們去舍棄一些東西給他人。
君子對人應該對之有禮,我們每個人都給别人一個微笑,那麼我們就不知會有多少個微笑。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互相以禮相待,這所産生的力量是偉大的。
一個紮入深土的根,一棵龐大的幹,一傘茂密的樹葉,這再加些旁枝,這邊造就了一棵君子之樹。
碧水隐青川,潺溪環石彎銜彎,君子樹一棵。墨染遠秋,慢長聲輕歎,夢裡有誰成此樹?
人仁之道
談墨家,我們不忘“兼愛非攻”;論儒家,我們也會想起“仁”。作為《論語》為四書之一,更是少不了仁。那究竟《論語》中的“仁”是什麼?
在這五千年的曆史古風中,最有名的是“博愛謂之仁”。但我們的大儒孔孟荀都沒給出确切的答案。我們也都明白一個道理,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是以在兩千年的曆史中,張老師講的是張式孔子,李老師講的是李式孔子。到底我們要去去哪一個呢?
但對于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仁”,我認為是可以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本心就帶有的品質,他們要做到的就是去後天補他的不足之處,是以隻看到了自己的應該之處,就寫出了因該說是寫出了自己的“仁”自己的論語。是以不能說誰是對誰是錯,隻是看到的角度不同而已。
那麼,我們就要去尋找一個大家都認同的“仁”,但不能偏出《論語》為我們解釋的“仁”。
我大緻的總結了一下,其中有如何成仁,仁的作用,和仁與其他方面的關系。
在我個人的了解加上對君子的了解,我認為仁是一種内懷赤子之心,外交彬彬有禮,以世界上所承認的高尚道德為魂,去愛世人的大胸懷。
因為在我看來這個仁在今世是可以被大家所觀賞的,但因為我這薄弱的學識在細心的研究時,發現“仁”這個東西在今天這個大環境改變的世界上,書中的一些東西已經沒有大環境為之配合,好像已經處于一種虛幻的狀态,無法達到完美。
就拿我自己說,我曾經去試圖做到仁,但發現總是在一些地方做不到,估計是我的周圍環境複雜。但我卻一直去堅守我的本心,發現在這種情況下,我的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可越發的堅守本心了。
是以,在我看來一個人他做到什麼程度主要看本心,看初心。
那麼這也教會了我們一個道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去堅守自己的赤子之心,去用初心去更好的服務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讓我們每個人去做到不悔。
因為也唯有不偏自己的本心,方可做到世間難做的無怨無悔。
風微細落花,古人含笑的臉頰恰如隔世的畫。那面見君子将愁緒作罷,我頃刻忘塵瑕。
溪水倒映月牙,晚笛萦繞古琴,我系白馬等你閑來賞“仁”花,緣分不該隻是牽挂,
若一世一刹那一生等一回答,我願将這青發隐入千年雲霞。
為你一人潇灑,我等你一身白衫,水閣之外一叢蓮花,不比你一身高潔。
我身着一衫青衫,煙波渺渺蓑衣竹筏。你是否願與我踏遍天下,往來幾次春秋賢人又開豪宴,你沏杯清茶将萬利放下,随我提筆入畫林外,覽盡風沙看透世間繁華。
等一君子,尋找那同世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