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回望A股這一年:成交額再創曆史新高,“牛股王”花落湖北宜化

作者:王琦 785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坪 深圳報道

2021年正式收官。

Wind資料顯示,2021年A股全年成交額超257萬億元,突破2015年的史上最高年度總成交額253萬億元,再創曆史新高。

回顧2021年,A股市場交易活躍,但闆塊輪動頻繁,熱點眼花缭亂,行業分化明顯,白酒、大消費接連跌落神壇,社會服務、農業、家電等也整體表現不佳,但電力裝置與新能源漲幅較大,牛股紮堆,周期行業亦表現優異。

整體來看,市場分化明顯,成長風格占優。上證指數僅上漲4.8%,深證成指微漲2.67%,創業闆指上漲12%,但上證50和滬深300指數分别下跌10.06%、5.20%。

“年初以來,A股市場出現了中小盤風格持續占優的行情,這背後的支撐同時來自兩種場景的疊加。”天風證券政策團隊指出。

一是複蘇後半段,小盤股由于低基數效應,業績彈性更大。2021年進入疫後複蘇後半段,大部分公司的業績得到普遍修複,而低基數作用也使得中小市值公司的業績彈性更大。另外,2016年以來,大盤藍籌與中小市值公司走勢和估值的極緻分化,在業績收斂的前提下,也得到修正,并使得小盤股的行情進一步擴散。

二是存量經濟向增量經濟過渡,政策與産業周期共同驅動“硬科技”闆塊高增長,産業層面,能源革命、智能化、國産替代、軍備需求等多條線索,均指向經濟增量方向。

随着2021年落幕,A股市場“牛熊股”榜單正式落定,市場上的格局也呈現冰火兩重天之勢。縱觀全年A股走勢,行情分化嚴重,其中,有着産業邏輯和業績支撐,處于景氣度高峰的闆塊走勢最為強勁,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新能源汽車闆塊。

2021年以來,新能源汽車指數(885431)大漲44.52%,闆塊内牛股紮堆,湖北宜化、聯創股份等股價暴漲在4倍以上的個股,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鍊有着或多或少的關聯。貝特瑞、小康股份、融捷股份新能源汽車概念股漲幅也超過200%,龍頭甯德時代總市值更是突破萬億大關,恩捷股份、贛鋒锂業、天齊锂業等市值也均破千億。

此外,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2021年股價漲幅超過100%的企業合計323家,其中超過四成企業都與新能源産業有關聯,或屬于新能源汽車闆塊内。

不過,除了這些有業績支撐的企業外,A股市場炒作之風仍存,“元宇宙”、“智能汽車”等概念亂飛,部分退市風險的企業,或績差的個股,在部分散戶投資者的非理性炒作中股價攀升。

具體到個股而言,剔除2021年上市的新股,2021年度的“牛股之王”非湖北宜化莫屬。2021年以來,湖北宜化暴漲565.74%。截至2021年12月31日,湖北宜化總市值為191.34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宜化原本是一家主業連年虧損,由于環保、安全趨嚴旗下子公司陸續停産關閉,已經瀕臨破産的傳統農肥化工企業,公司主要産品包括磷酸二铵、尿素等化肥以及聚氯乙烯、燒堿等化工産品。

但2020年新冠疫情下,國家加大環保力度、大力發展新能源産業,這讓沉寂多年的化工行業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特别是新能源汽車銷量的持續爆發帶動對锂電池的需求,進而激活上遊氟化工、磷化工的産能需求。

自2020年2季度開始,大宗商品市場開啟一輪全面大牛市,以化工品、黑色系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不斷創下過去幾年甚至曆史新高,湖北宜化生産的主要産品磷酸二铵、尿素、聚氯乙烯、純堿等價格大幅上漲,公司持續受益。

2021年第三季度,湖北宜化實作主營收入61.26億元,同比上升68.61%,淨利潤7.62億元,同比增長183.88%;前三季度實作主營收入154.75億元,同比上升58.26%,淨利潤14.87億元同比增長58997.10%,上年同期為-252.5萬元。

此外,作為磷化工龍頭企業之一,湖北宜化在湖北宜昌、四川兩地擁有年産130萬噸磷礦的采礦權。早前,湖北宜化還與甯德時代子公司甯波邦普就建設一體化電池材料配套化工原料項目達成合作意向協定,拟在新能源電池材料配套化工原料領域開展合作。

漲幅緊随其後的聯創股份,也乘上了新能源的東風。2021年聯創股份股價上漲488.93%,截至2021年12月31日,聯創股份總市值突破195.56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聯創股份主要業務分為數字營銷和化工新材料兩大闆塊。其2019年收購的子公司華安新材主營含氟新材料産品的生産、銷售,産品主要用于制冷行業以及聚氨酯行業。

2021年12月,聯創股份與甯德時代簽訂了《合作架構協定》,約定從簽訂協定到2024年底,甯德時代向聯創股份采購锂電池級PVDF産品和關聯輔材R142b。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漲幅前五的“牛股”中,也有部分企業的股價上漲存在炒作因素。較典型的如九安醫療,其是一家醫療裝備企業,2021年内,九安醫療股價累計上漲440.87%,截至2021年12月31日,總市值合計237.15億元。2021年三季報顯示,九安醫療前三季度營收7.90億元,同比減少50.82%;淨利潤5012.80萬元,同比減少86.19%。此外,在2020年之前的7年裡,九安醫療扣非淨利潤一直為負值。

2021年11月7日,九安醫療公告稱,于中原標準時間11月6日淩晨獲悉,經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授權,公司美國子公司iHealth Labs Inc.的新型冠狀病毒抗原家用自測OTC試劑盒(膠體金免疫層析法)獲得應急使用授權,可在美國公共衛生健康應急期間,在美國和認可美國EUA的國家/地區銷售。

随後,公司股價進入上行通道。不過,在這期間,由于九安醫療頻繁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上回應但不依法履行公告資訊披露義務,收到深交所監管函。

而除了九安醫療之外,存在股價炒作嫌疑的還有*ST德新、*ST赫美、*ST衆泰和*ST新光等,這些企業均面臨退市風險,但公司股價在2021年卻暴漲超過300%。

圖表一:2021年A股牛股榜單TOP10(截至12月30日)

回望A股這一年:成交額再創曆史新高,“牛股王”花落湖北宜化

(資料來源:Wind)

正所謂幾家歡喜幾家愁。在牛股登頂各自歡喜的同時,也有諸多熊股躺在谷底。

記者統計,2021年以來,A股市場上(剔除2021年上市新股)大多數企業股價都出現了上漲,但2021年還有1498家企業股價下跌,其中239家股價下跌超過30%。如果不幸踩中這些熊股,無疑損失慘重。

其中,“熊股之王”歸屬中公教育。從曾經冉冉升起的“績優新星”,到一年暴跌77.63%的“熊王”,中公教育的投資者心裡必定五味雜陳。

2018年,中公教育借殼亞夏汽車成功登陸深交所,成為A股中第一家公務員考試教育訓練機構,可謂風光無限,總市值最高時曾突破2600億元。但2021年以來,中公教育的業績卻讓人大跌眼鏡,2021年前三季度,中公教育營收63億元,同比減少15.29%,淨虧損8.9億元,利潤同比減少167.45%。

其中,中公教育最受質疑的一項内容莫過于其高企的退費情況。2021年1月~9月,公司退費金額123.97億元,退費比率高達65.81%。而中公教育2020年全年營收也不過才112億。12月16日晚間,中公教育更是釋出公告稱,收到了中國證監會《立案告知書》,其因涉嫌未按規定披露關聯交易資訊披露違法違規被中國證監會正式立案。

同樣股價暴跌超過70%的還有華夏幸福,僅次于中公教育。2021年以來,受新冠疫情、宏觀政策因素等影響,房企密集爆雷,華夏幸福亦是其中之一。

2021年1月,華夏幸福因未能支付中融信托兩筆到期的信托計劃本息共計 11.2 億元,遭遇穆迪、惠譽等機構紛紛下調信用評級。随後,債務違約現象一發不可收。

2021年10 月,華夏幸福針對 2192 億金融債務初步拟定了債務重組計劃,該計劃的核心措施是資産出售、債務展期等,預計處理債務 1642 億元,剩餘 550 億由華夏幸福承接,展期、降息,通過後續經營發展逐漸清償,這些債務償還期限長達 5-8 年。

2021年12 月 10 日,華夏幸福《債務重組計劃》獲得金融機構債權人委員會全體會議審議通過。 12月27 日,華夏幸福第七屆董事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

圖表二:2021年A股熊股榜單TOP10(截至12月30日)

回望A股這一年:成交額再創曆史新高,“牛股王”花落湖北宜化

随着2021年落幕,市場對于2022年也展開希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梳理發現,大多數機構觀點預測,2022年A股市場仍舊是震蕩市,存在結構性機會。同時,在投資政策方式,不少市場人士都認為,新能源汽車闆塊仍是機構關注的重點投資主線。

海通證券政策分析荀玉根團隊便明确指出:“市場指數的振幅在2022年變大是大機率的事情”,并提醒投資者“降低預期”。

其認為,2022年市場振幅将加大,歲末年初跨年行情市場望向上突破,全年收益率預期需下調;需警惕通脹壓力,2022年美歐經濟增速高,國際定價商品漲價,且豬周期驅動豬價上漲;2022年大盤與價值風格占優,歲末年初均衡配置金融地産、硬科技、消費,之後關注漲價品及困境反轉的消費服務。

廣發證券政策分析戴康團隊也表示:“2022 年 A 股企業盈利增速大幅回落趨勢比較明确,在‘海外滞脹(迫使美聯 儲加息)- 全球供應鍊緊繃- 中國出口韌性- 穩增長訴求下降’傳導下,2022 年‘政策底’在幅度上不會超出市場預期,分母端難以形成有效對沖, 我們判斷 A 股 2022 年将迎來‘金融供給側慢牛’以來的首個壓力年。”

華夏基金也認為,“盈利下行,剩餘流動性上行,風險偏好平穩,2022年預計總體呈現震蕩走勢。”

華夏基金指出,在2022年二季度以後,景氣-估值秩序比對度上升,在較為寬松的剩餘流動性配合下,成長與穩定成長風格将重新占優。具體到行業上,華夏基金關注2022年預計仍然高增、同時過去兩年估值擴張相對有限的方向,其中就有新能源行業,此外還提到了軍工、計算機、食品飲料、醫藥行業等。

東方基金權益投資部總經理蔣茜表示:“A股市場大機率将處于震蕩上行态勢,期間受海外政策、國内基本面變化帶來部分階段性波動,但在指數層面并不會出現較大風險。”

蔣茜預計,2022年A股指數會呈現微幅上漲,甚至沒有特别顯著的行情。“未來中國的資本市場很難出現全面的牛市,更多是産業界創新、技術更新和根本性産業結構變遷帶來的結構性投資機會。”

具體到行業配置上,蔣茜表示在2022年相對看好新興制造産業,特别是新能源汽車、光伏等高景氣度賽道。其預計,2022年,随着上遊原材料價格逐漸緩解,新能源汽車下遊需求将進一步釋放。“此前市場的驅動因素更多是依賴政策補貼,未來新能源汽車産品的競争力才是引發需求增長的關鍵。”

深圳龍宏投資創始人兼投資總監譚長貴表示,2022年一季度或存在一波行情,值得投資者關注,“2021年市場震蕩了一年,沒有突破,2022年可能會出現一個突破點,一旦突破之後,可能會有一波單邊行情,或許不一定很長,但至少比2021年長期震蕩的機會好很多。”

譚長貴認為,2022年的突破點可能會在春季,“往年來看,除了2014年、2015年外,基本上上證指數都會出現一定的上漲。目前我認為可以布局前期超跌的消費、醫療等闆塊,這些闆塊在2021年的下跌後,估值已經修複,而剛需屬性一直存在,繼續下跌的空間有限。另外像新能源車、光伏等符合國家戰略的領域,也存在長期機會,目前可以布局一些小而美的細分領域龍頭。”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