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
——題記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幾乎每個地方都有着自己的特色美味。你看:北京的烤鴨,西安的羊肉泡馍,内蒙古的小肥羊,雲南的過橋米線……從宴會上的正餐大菜,到街頭村邊的風味小吃,可以說是不勝枚舉。但我最喜歡的還是我家鄉的刀削面。
刀削面,顧名思義,用刀切割的面片。刀削面味兒好,每一吃完都讓人感覺口齒留香,回味無窮,它雖然不是什麼山珍海味,但在我眼中它卻是無與倫比的美味佳肴,刀削面寬而又薄,放到湯裡一煮,它就散發出陣陣誘人的香氣,讓我難以自拔。
每當一碗刀削面下肚,總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幸福與滿足。我經常去我家鄉的一個餐館去吃刀削面,因為那的刀削面實惠而且味兒又好,入口外滑内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歡迎。是以我每一次去裡面的人都很多,附近的,遠道慕名而來的都有。
關于刀削面還有一個傳說,這是我爺爺奶奶給我講的。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後,建立元朝。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将家家戶戶的金屬全部沒收,并規定十戶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再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将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團,讓老漢取刀。結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漢隻好傳回,在出鞑靼的大門時,腳被一塊薄鐵皮碰了一下,他順手揀起來揣在懷裡。回家後,鍋開得直響,全家人等刀切面條吃。可是刀沒取回來,老漢急得團團轉,忽然想起懷裡的鐵皮,就取出來說:就用這個鐵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鐵皮薄而軟,嘟喃着說:這樣軟的東西怎能切面條。老漢氣憤地說:“切不動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團放在一塊木闆上,左手端起木闆,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鍋内,煮熟後撈到碗裡,澆上鹵汁讓老漢先吃,老漢邊吃邊說:“好得很,好得很,以後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面了。”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傳萬,傳遍了晉中大地,後來經過加工改編,就制成了人人稱贊的山西刀削面,聞名海内外。
刀削面的曆史源遠流長,我喜歡刀削面的那個傳說,更喜歡那不可描述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