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看走過的路,寫,并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麼難。隻要走進去了,就能找到自我,體驗快樂。
人們常說“萬事開頭難”,寫作也不例外。開始寫作,會顧慮重重,想法也多。是以不敢下筆,找不到要寫的内容,就跟學生寫作文差不多,沒有“米”就無法“燒飯”。
我第一次寫随筆是三年前的九月,接手新一屆弟子。那年暑假,我下定決心,先建立部落格,然後寫下了第一篇文章,在家長見面會上的講話稿。正是這篇千字文,幫我開了個好頭。家長通過這個講話,對我有了較深的認識。家長在班級QQ群裡聊起了我,大多為溢美之詞,諸如,這個班主任負責,認真,孩子遇到了好老師等。從此,結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打開電腦,敲擊一天的得和失,苦與樂,記錄孩子的表現,及時回報給家長。第一學期,僅“緻家長的信”就有37封,并用飛信布置作業。這樣做,赢得了家長的盛贊。每每讀着家長在我的部落格裡的留言,以及對我寫的随筆的評論。幸福油然而生,“寫”仿佛是一座聯系老師和家長的橋梁,我們的心是相通的。
寫也給孩子們做了一個榜樣,在班級中經常發生一些意外的事情,我都是組織學生去談論,然後是文字記錄下這個過程,寫出自己的反思以及自己最這樣的事情的建議和行動。正事這樣的練習,在形成班規之時,也鍛煉了孩子們的文筆,鼓勵的話多寫,希望一切都是朝着陽光的心态去培養。這樣,慢慢的。慢慢的孩子們也愛上了文字,這樣,寫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寫然後之不足,在寫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文字的,詞語的,構段方面的,再加以指導。就這樣,慢慢養成了習慣,寫着快樂着。
很多老師認為,每天和學生在一起,做着平常不能在平常的事了,那有東西可寫。其實,恰恰是和學生在一起,才會有故事。而且,學生天生就是故事。隻要我們善于發現,随時能找到故事。如:問題生,哪個班都有,怎麼辦,老師要想辦法解決吧。而解決的過程,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随時記下來,寫出來,并進行概括總結。如這屆弟子中,有一個頑皮的家夥,經常惹事生非,把班級鬧得雞犬不甯。經過不斷地觀察,終于尋找到了機會。一次午讀,小組讨論,同學們都不理他。下課他忍不住找到我,講述大家不理他的情形。同時,老師也要創造故事。要善于思考,勇于創新。教育教學中,有了思考,就有了故事。如每天上課下課師生問候語一陳不變,枯燥乏味。于是,我想能不能嘗試變一變。每天一句名言,學生起立後,我說上句,學生答下句。這樣一變,學生興趣很濃。經過一個學期的試驗,不斷的調整完善,才能越寫越快樂。
接着是時間問題,這是制約教師不願寫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雖然忙,但還不至于忙的擠不出時間,關鍵還是個認識和心态問題。其實,與其它行業相比,教師的時間要多的多。每年有寒暑兩個長假,平時有雙休、節假日。時間是靠自己争取的,當愛上一件事,就不愁沒有時間。如愛人,能說沒有時間約會嗎?八小時之内,大家做的都是相同的工作,差別就在于八小時之外,抓住了,就有了成功的可能。我的近百萬字的随筆都是在課外時間寫的,每天記錄教育教學中的得失成敗,所感所知,已經成為習慣。
寫,還需要讀來支援,讀和寫是不可分開的,二者相輔相成。沖突說:“光讀不寫,眼高手低;光寫不讀,眼低手也低。”讀是寫的活水源頭。隻有不斷汲取養分,開闊眼界,寫才有強有力的支撐,才會有血有肉,才會長久,否則必将枯竭而亡,就無法體會寫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