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的“綠色”國文課堂

讀了《山東教育》報刊上關于壽光一中推行“綠色教育”紀實即《原生态的教育之美》一文,我感覺自己被深深吸引住了,我該怎樣從我的課堂上進行一些“綠色”的變革呢?先看看我的課堂吧!

國中國文課本中我們接觸到了許多的古代大家:李白、杜甫、蘇轼、白居易、柳宗元……每一次講到他們我都慷慨激昂而又小心翼翼,因為内心懷着對他們的崇敬,是以在碰到他們的作品時對于文本我生怕講不通講不全,總是盡可能的和學生進行我認為的“全面”的分析。例如在講到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我先和同學們一起了解了當時唐朝的社會背景,又逐句和學生翻譯了詩歌原文,而學生也能在我的啟發下感悟出杜甫憂國憂民的偉大品質。就這樣,一切在我的預料之中完成了。可是我并沒有看到孩子們眼中煥發出的熠熠光彩,我并沒有感受到孩子們發自内心的對杜甫的敬佩甚至是喜愛。為什麼?為什麼在他的詩歌中表達了強烈愛國情感的杜甫,對人民的苦難生活表現出強烈同情的杜甫,對統治者的禍國殃民進行激烈批判的杜甫,卻難以在孩子們内心深處激起漣漪呢?

為了能讓杜甫真的走進孩子們的心裡,更為了讓自己的授課能找到一條直通孩子們内心的航道,為了讓我的課堂也更真實原生态更“綠色”我決定和學生們來一次開誠布公的談話:

“同學們,這篇課文你們了解了嗎?你們從杜甫身上看到了什麼樣的品質?”

“杜甫心懷天下” “杜甫憂國憂民” “杜甫舍己為人”

學生們的回答非常的書面語,就像根據規律在答題。

“那麼你們喜歡杜甫嗎?”

“喜歡”大家異口同聲。

這是我想要的答案嗎?可為什麼刹那間,我的心底生出一絲悲哀呢?這讓我想到了幼稚園裡老師問孩子“彎彎的月亮像什麼”孩子們天真的一起回答“像小船”,對于這樣的教育模式我也曾批判過,而眼下……

“同學們請你們不要急于回答老師,請你們認真的問問自己,關于杜甫,你喜不喜歡,或者你是怎樣看待他的?”

“喜歡、崇拜、尊敬,因為他太偉大了。”

……

“說不上,杜甫離我們太遠了。”

“杜甫太完美了,不太真實。”

“杜甫是男神,太不接地氣了。”

“杜甫的‘私生活’是我想了解的。”

“我不喜歡他,作為一個男人,他過的這樣貧困,怎麼對得起自己的老婆孩子呢?啊,忘了問了,他有老婆孩子嗎?如果有他對他們怎麼樣呢,他的家人會怨恨他嗎?”

學生們的話匣子打開了,原來,一直以來,我在他們面前總是在講杜甫的偉大,卻忘了,杜甫首先是一個有生活的人,用學生們的話說隻有讓“男神”變成男人,隻有挖一些他的“私生活”,孩子們才肯親近他。原來,孩子們也是那麼渴望真實綠色的課堂!

好的,我和學生相約,杜甫既然是“詩聖”,那麼我們就從他的詩歌中去找尋他生命中一樣重要卻被我們一直忽略的那些被風幹了的人生片段吧。

杜甫的詩是平易可親的,他的詩作中也表現了對家人純真而又摯愛的親情,對朋友真誠而又深厚的友愛,以及對大自然一草一木、花鳥草蟲的喜愛呵護之情。我先給同學們舉了一個例子,例如表達親人分離時的思念之情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然後告訴他們我的了解: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輪皎潔的明月,我來看這明月,妻子一定一個人在閨房中獨自望月:希望相公快點回來!幼小的兒女還不懂得四年遠在長安的父親,隻是東瞧瞧,西瞧瞧看着天上圓圓的東西:真好看,像一輪白玉盤。香霧沾濕了妻子的秀發,清冽的月光映着她雪白的雙臂,什麼時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我的明月,讓月光照幹我們彼此的淚痕呢!我不禁流下了眼淚,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是以我們說一個至情至性的人,一定會想到對方也以同樣的心情在思念自己,一個人格善良的人,也一定由自己的相思之苦體諒到對方的思念之痛,是以這首詩就展現了杜甫情意綿綿、相思之極的内心情感世界。

學生的表現令我吃驚,原來當他們有了興趣之後,他們“追星”一點也不含糊。這是他們的成果:杜甫的《憶遊子》一詩“骥子春猶隔,莺歌暖正繁。别離驚節換,聰慧與誰論。澗水空間道,柴門老樹村。憶渠愁正睡,炙背俯晴軒。”我們分明看到春日黃莺的叫聲喚起了杜甫對幼子的思念,他情專愛子,竟不知不覺睡着了,其愛之深情之摯非至性至情之人而不能為也。

就這樣,學生們在我的引領下,也“挖”出了更多的關于杜甫的“私生活”如表達因無力養家糊口愧為人夫、人父的痛苦的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表達生活相對安定之時的夫妻之情、天倫之樂的詩《江村》等等。就這樣我們一起還原了杜甫生動而又飽滿的人生,學生們也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這個接地氣的“詩聖”。

雖然這些詩句可能在國中階段考試的時候不會考到,但是我在學生的心中種了一粒種子,我們一起學會了讀一個人的詩歌或文章首先應該了解的是這個人。

我的授課内容就這樣貼着學生的心進行,而我發現這個時候學生們的眼神也是最專注的,表情也是最甯靜的。

後來講到古代大家的作品我們都不在局限在課文中,學到蘇轼的《水調歌頭》學生會告訴我:

蘇轼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第一,他父母對他要求很嚴格;第二,他有非常紮實雄厚的基本功;第三,他有非常科學巧妙的讀書方法;第四,他善于靈活運用知識;第五,他有一個好的老師歐陽修,在他人生的關鍵時刻提拔他,獎掖他,誇贊他。所有的這些綜合的因素集合到一起,當然成為科舉考試的佼佼者。初出茅廬的蘇轼不僅是一個得民心的官,而且是一個得民心的有能力的好官。即便是在工作之餘,他依然能夠非常潇灑而自如地展開自己的文學的情思,”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就是蘇轼,他惹人喜愛,他很幽默,又很超脫,這是蘇轼的迷人之處。後來遭遇“烏台詩案”的蘇轼丢官卸職,被貶黃州,官場失意的蘇轼,舉家來到湖北,從春風得意的科場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經曆了人生巨大落差,在黃州,“東坡居士”這個名字開始叫響并流傳至今,從蘇子瞻到蘇東坡,蘇轼又經曆了人生多重磨難和内心的痛苦掙紮。黃州雖然是蘇轼政治生涯的低谷,但是這座長江邊的小城,卻成為了蘇轼文學創作的聖地,《記承天寺夜遊》他寫到了自己的彷徨,随着蘇轼對自我的反思,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已悄然改變。世事變遷,宦海沉浮,蘇轼把對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長江邊的赤壁。面對滾滾東逝的長江,蘇轼發出了響徹千古的天籁之音——《念奴嬌。赤壁懷古》,我們看到了蘇轼由一個灑脫不羁的才子,變成了一位冠絕古今的文豪。

就這樣在授課中我不斷的問自己我真的按照學生的實際需求,學生的接受水準,學生的興趣點入手了嗎?我的教案、我的課件在課堂上真的一定要絲毫不減的呈現出來嗎?我給自己的設計安排,課堂教學上留有彈性的時間和空間了嗎?我随時跟着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情感在講嗎?

是以我的課堂上古代的文人墨客不再是一個個讓學生感到遙不可及的“明星”,因為在“追星”的過程中,我們走進了他們,了解了他們。用學生的話說,“追星”源于對他們的喜愛,是以我們更渴望全面的了解他們,我們不僅僅想要知道課本中的他們,更想要感受課本之外舞台之下生活中的“名人”是什麼樣子,是以我們更願意打探他們的“私生活”。

就這樣,一個個帶着“高大全”面具的古代文人墨客,用真實的豐富的生動的人生走進了我和孩子們的國文課堂。我的國文課堂也有了一點原生态、綠色的影子。

國文教學也許就是這樣,當你不再刻意給自己框一個架子時,你才會更接近真實,更接近國文本質,你才會發現自己原來也可以輕松自如潇灑應對,而結果也往往是讓自己有更多驚喜的。因為我發現每次再走進教室時,學生眼中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喜悅。

原來得到這一切其實并不難,隻要你用心去觀察,用心去體會,并讓自己的心貼着學生的心走,那麼課堂教學就會在心的溝通中得到很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