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教學工作任務繁重,傳授知識方面又要求提高效率,面對着這些接受能力越來越高的現代學生,要達到這些要求,教學手段的更新便是必然。但是傳統的閱讀方式包括讀報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學技術的應用能友善地重制教學資訊;形聲不受時空限制;表現手法多樣化。與報紙讀用相結合會有更好的效果,引用一句廣告,那效果就是“讀報加上班班通,教學有你更精彩”!
一、精彩在教學。在課堂上,将自己讀過的報紙内容拿來交流,呈現的方式是大螢幕,教室裡的學生都可以看到,字型大,學生看得更清晰,直覺展示更有效,對學生的視覺、聽覺都有很大的沖擊力。就像在一些電視節目中看到的讀新聞一樣。報紙内容本來對于學生而言沒有多少新鮮動力,但是如此一來,原來隻能由讀、析結合了對畫面的欣賞、對聲的感觸,進而變成對整個報紙内容的領悟和升華。
先有相關的圖檔登場,外加一幅極富視覺沖擊力的海報,學生的眼睛頓時如螢幕般明亮,增加了不少對文章的重視感。随後一段閱讀材料讓課堂再次進入學習熱度。在分析重點字詞句時,有許多的答案更可以在大螢幕上展示,清晰、直覺。
二、精彩在複習。初三學生即将中考,複習是頭等大事。國文的複習就免不了有綜合實踐及閱讀和作文的複習。充分利用報紙的新聞形式,讓學生們在看報紙時,除了注意國際情勢,關心國事,增加經驗及知識。也能幫助在寫作文時,詞句通順、文筆流暢,增進作文的能力。比如《國語日報》中的國文教室,就像一位博學多聞的好老師,深入介紹了寫作、修辭、成語的奧妙、閱讀技巧等等,透過讀報,學生倘佯在浩瀚的國文天地,豐富了知識、提升了國文能力。
三、精彩在互動。教學适宜相長,課堂适宜互動。學生作為教學工作的主體,他們的主動學習自然應該是教學的主潮流,而質疑一定是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例如一次上課時,我們對報紙中“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出處不能确定,學生讨論并結合各種資料。結果當堂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師生不僅都學習到了新的知識,更是在愉快的氣氛中促進了主動學習的興緻。
當然,報紙教師要能篩選,增減内容,隻有适合的東西才是值得利用的。國文學科有朗讀、背誦等隐性的知識,這些隻是通過課件是無法學習到的,隻有學生反複去讀、體會,才能印象深刻,得到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