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修行的方向和内容

最近的文章,一直在講家庭教育的底層邏輯,就是父母能從心裡上、根本上意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意識到之後,就需要父母在跟孩子每日的互動過程中,時時刻刻能區分自己和孩子是兩個獨立的人,不一樣的人。

李雪曾經說過一句話:皮膚以外,都是他人。

皮膚以内是我,皮膚以外就不是我;

我的身體,我做主,别人的身體,别人做主。

對家人、朋友、同僚如此,對孩子更要如此。

因為孩子,相比成人,能量更弱,對大人的依賴更強,擁有的權利更少,一旦遭受控制和侵犯,孩子便很難再形成獨立的自我。

這會在孩子日後的成長中,為他帶來各種問題和麻煩,比如學習上、人際交往上,心理上。

常常有父母說,現在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心理還這麼脆弱,動不動就抑郁,或是走極端。

我們小時候,父母都不管,還經常被打被罵,不照樣長大,也沒聽說有人有心理問題。

現在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确實是一個突出的問題,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的檢出率是24.6%。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學校設定了心理健康課程,配備了心理老師。

可孩子出現這些問題,根源并不在孩子自己身上,一大部分問題來源于家庭,另一部分問題來源于目前的社會環境。

父母修行的方向和内容

現在的孩子,與我們小時相比,學習的壓力大了不知多少倍:

我們小時候,課程隻有幾科,國小階段,也就語、數兩個主科,其他都是随便上的,可上可不上,興趣班更是寥寥無幾。

這樣,就擁有了一整段屬于自己的時間,而且這段時間還特别長,除了平日放學後的時間,還有周末的時間,都屬于自己。

這個時間段,做自己的事兒,與小夥伴玩,偶爾幫家裡幹點活。

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是自由的,輕松的,張弛有度的。

心裡有不愉快的事情,跟同學說說,跟小夥伴玩着,可能就消散了。

而現在的孩子,國小階段,主科就有三科,其他科目設定得也不少,興趣班更是多到數不勝數。

孩子的周末,比大人還忙,趕場一般地輾轉于各個興趣班。

這樣的安排,讓孩子沒有時間休息,沒有屬于自己的一整段時間。

人和機器不一樣,機器運轉的時間久了,還得停工檢修,何況人呢?

這麼高強度地連軸轉,孩子沒有喘息的時間,一直處于忙忙碌碌的狀态。

我們都知道月滿則虧的道理,時間安排得太滿,就容易産生焦慮、煩躁、抑郁。

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出現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修行的方向和内容

現在的父母,比以往的父母,更關注孩子,更重視孩子的教育。

也正因為,太關注孩子,太重視孩子,就越希望孩子成才,希望孩子好。

自然的,父母就會将自己的手伸向孩子,拿着放大鏡,在孩子身上搜尋各種缺點,劣勢,并動用自己的能力,給孩子把這些缺點、劣勢糾正過來,這樣孩子就會變得更好,成才的幾率就會更大。

控制就産生了,界限侵犯也産生了。

哪裡有控制,哪裡就有反抗。

父母越想控制孩子,讓孩子往自己希望的“好”方向去走,孩子為了做自己,反抗得越激烈,導緻親子關系惡化、親子沖突爆發。

很多孩子承受不了來自社會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就會産生心理問題,有的就會走向極端。

是以,為人父母,學習再多的教育方法,教育技巧,都不如從一開始就認識到孩子的壓力,并能夠遵守底層邏輯,區分孩子和自己是兩個獨立的人。

做到了這兩點,家庭中的大部分的親子沖突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進而消失。

與此同時,親子關系變得親密、順暢,孩子的身體、心理和能力也都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

因而練習底層邏輯,區分自己與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就是父母修行的方向和内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