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楊德霖
進入冬季,全國各地尤其是北方地區新能源車主的“續航焦慮”又來了。
近日,據央視财經報道,北京順義牛欄鎮幼稚園附近的公共充電樁,由于停車免費,加上夜裡11點到早晨7點每度電比波峰時便宜6毛錢左右,成為附近新能源車主争搶的對象,甚至出現車主淩晨四點起床搶樁情況。
12月30日,時代财經實地走訪了北京朝陽區多個小區、商場公共充電場所發現,在冬季續航“縮水”、充電更為頻繁背後,價格便宜又免收停車費的充電場所,确實“一樁難求”。
“我這車每次充電要1個多小時,每天要充2次,早上1度電1.07元,中午高峰期充電1度電差不多要1.7元左右,是以我們一般都是挑淩晨下班或者早上去充電,能省30來塊錢,但運氣不好碰到便宜樁有人充,就得等1個多小時。如果想搶到便宜樁,早上順利出車,要不然就是淩晨充滿回去,要不然就得早起。”12月30日,一名開新能源車的滴滴司機李強(化名)向時代财經表示。

北京市朝陽區某地下停車場新能源充電車位 圖源/時代财經 攝
不過,與計程車、網約車司機相比,一般私家車車主若不出遠門冬季“續航焦慮”并不高。多名北京“上班族”對時代财經稱,相比省錢,他們更偏向選擇離家近、離公司近的充電站,而這些充電場所因費用較高或需要停車費,充電樁使用率有時并不高,不存在“搶樁”現象。“我家附近的充電樁夠用,甚至還很空。”
據悉,由于冬季氣溫降低,動力電池在低溫環境下活性下降,電池容量受到影響,新能源汽車的續航裡程可能會出現大幅衰減的情況,是以車主們也不得不加大充電頻次,保證出行。但若費用太高還要加收停車費,那對跑營運的車主而言,成本挑戰就不小了。為了省錢,不少車主在搶“便宜樁”上各顯神通,有人甚至深夜、淩晨時分冒着寒風、大雪出外“找樁”充電。
據前述滴滴司機李強對時代财經稱,跑營運的很多車主都和他一樣,為了省充電費都會早起或者淩晨去充電,“我們開車是養家糊口的,肯定能省一點就省一點,一般每天最少要充2次,一個月能便宜1000來塊,挺值的。而且像我這家附近有便宜的充電樁還好,有些家附近沒有充電樁的,他們為了早上出車,還有5點多就去搶便宜充點樁。”
“其實像北京充電樁的建設開始得很早,許多地方的充電樁都沒有利用起來,充電難的問題可能更多與波峰電價有關。”12月31日,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在接受時代财經采訪時稱。
據了解,目前北京地區的電價會根據用電時間的不同,有不同的價格。其中淩晨11點到早上7點為電價的波谷期,而早上10點到下午3點、下午6點到晚上9點則是電價波峰期。不僅如此,充電樁的品牌、位置不一樣,也會導緻車主充電費用的差别。以北京朝陽區常營地區某星星充電樁為例,波谷期充1度點的費用是1.07元,波峰期為1.82元,其他時段為1.33元;而北京朝陽區北苑地區的某國家電網充電樁波谷期價格為1.24元,波峰期1.66元,其他時段1.45元。
而據時代财經12月30日分不同時段走訪北京朝陽區多個小區、商場公共充電場所發現,若選擇在充電較貴的波峰期充電,充電樁使用率并不高,不存在排隊還搶不到樁的現象。
北京市朝陽區某地面停車場 圖源/時代财經 攝
在北京朝陽區某商場的地下停車場,時代财經看到,該地下停車場配備了15個充電樁,每個充電樁有2隻“充電槍”,但下午2點時分,30隻“充電槍”隻有5輛車在充電,使用率不足兩成。一位正在充電的新能源車主告訴時代财經,這個時段充電最貴,一度電2.07元,早上才1.08元,而且停車還要按每小時5元計費,是以現在來充電的車少,“如果我不着急,一般就晚上11點以後在家附近充電了。”
時代财經當日下午7時左右又走訪了附近商圈的地面停車場,發現這一時段該地面停車場的充電樁的使用率超過60%,30支充電槍中有20隻充電槍顯示正在使用。據一位正在使用充電樁的計程車司機表示,“早上在這充1度電不到1元,10點多到下午3點就要1.3元,而且這地方不收停車費,是以充電的人特别多,遇到高峰期,有時候還得排隊。而且像我這車,寫着能跑300公裡,但是現在冬天才150公裡左右,每天就要充2次電,肯定能便宜一點是一點。”
值得關注的是,想要給車補能,除了找充電樁充電外,換電也是一種選擇。但對于營運車主來說,相比于充電,換電雖然更快,但成本也更高。
12月30日,據北京某換電計程車司機趙海(化名)向時代财經表示,自己每天要換2塊電池,有專門為計程車司機提供的換電站,雖然節省了充電時間,但是成本會比自己充電貴一些。“換的電池都不是滿電的,電量不到95%,沒有自己充的用得多。我現在基本上每公裡0.35元,一天下來電費100多元吧。”
在業界看來,雖然目前新能源汽車充電難存在一定誇大成分,但随着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不斷增長,如何緩解車主焦慮,解決包括續航、充電成本、充電設施合理分布等問題已迫在眉睫。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資料,2021年前三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678萬輛;今年1-11月,新能源汽車銷量為299萬輛。但據中國充電技術設施聯盟統計,截止2021年11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238.5萬台,同比增加55%;今年1-11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增量為70.4萬台。
除了需加強充電樁等基礎設施鋪設外,合理布局、選址,解決充電樁分布不均的問題也十分重要。
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向時代财經表示,目前來看,像北京這樣的城市,充電樁的數量其實不少,但充電樁的平均使用率整體上出現不均衡的現象,這說明城市的充電樁布局還不夠科學合理。“像中午電價波峰期,在商場等一些地方甚至出現無人充電的情況。而早上、晚上電價波谷期,小區卻出現搶樁現象。”他認為,未來在人流集中的大型商場、小區等地方多加設充電樁,但是定價這些還得多方協調,找出比較合适的解決方案。
另外,充電标準不統一的問題同樣困擾着許多新能源汽車車主。據悉,目前充電樁主要分為直流充電樁和交流充電樁兩種類型。直流充電樁俗稱“快充”,采用高電壓、充電功率大、充電快,但成本高;交流充電樁俗稱“慢充”,采用正常電壓、充電功率小、充電慢,但是成本較低。
在業界看來,提高充電裝置的輸出功率是提高汽車充電速度的重要舉措之一,未來如何推進大功率高壓快充技術,減少充電等待的時長,同時統一接口,提高适配性,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北京市朝陽區某小區公共充電樁停放位置僅有一輛新能源車充電 圖源/時代财經 攝
此外,充電樁無法使用、燃油車占用車位等問題,也一定程度給新能源汽車車主帶來“充電焦慮”。12月31日,時段财經在走訪新能源汽車公共充電場所的過程中發現,許多新能源充電車位上都貼有“充電專用車位,禁止停放”的辨別,但是仍有部分燃油車在充電車位上停放。同時,時代财經還看到,部分充電樁的充電插頭從充電樁上脫落、沒法使用等情況。
有業内人士對時代财經稱,目前除了充電樁的開發和布局速度仍然需要進一步提升,提高充電樁的管理和維護水準也是重中之重。“相關部門可以出台一些量化的細則與措施,或者借助相應的技術手段,加強對這方面的監督管理,鼓勵服務商盡最大努力提供優質的運維服務。”
“當下,随着新能源汽車普及率的不斷提升,充電樁數量不足、分布不均勻、維護不到位等問題顯得日益突出,給不少新能源車主帶來充電焦慮。未來,通過不斷的加快充電樁的合理布局,推行推進大功率高壓快充技術,以及加強充電樁的營運服務、合理電價等,相信一定能促進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前述業内人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