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一種很有朝氣的顔色,春天到來的時候,大地萬物複蘇,綠意盎然,是以綠色也被賦予成了“生命的顔色”,像在西方世界,綠色就是很受人們喜愛的一種顔色,甚至不少傳統貴族都會把綠色當做自己家族的主色調,用在旗幟、徽章或者服飾之上。
但是反觀咱們東方,綠色雖然同樣代表着春天,活力十足,但是就個人喜好而言,還真就比西方差了點事兒,最典型的就是當配偶或者戀人移情别戀了,人們常會說“此人被綠了”,或者說頂上了“綠帽子”等等,就這樣,在我國民間,綠色就成為了“出軌的符号”。
大家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為啥這種符号偏偏給了綠色?古人為何就如此瞧不上這種顔色呢?

圖檔:端出一頂綠帽子劇照
一、綠色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顔色?
1、古代的“正色”
通過出土的各種古代工藝品我們不難發現,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了解到了“三原色”的概念,即紅、黃、藍三色,加上最常用的黑色和白色,于是就形成了最早的“正色”系統。
而其他在各種場合下使用的顔色,也都是以上幾種顔色混合調制而成的,被人們冠以“間色”,通俗的說也就是“雜色”的意思。在古人的傳統思維裡,“正色”被視為高貴的象征,隻有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才能夠使用。
放到傳統文化領域,“正色”也不是随便可以使用的,隻有“金木水火土”五行才代表和對應五個正色,是以曆朝曆代的統治者為了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都會使用五個正色來代表自己的政權,這即曆史上有名的“五德終始論”。
比如秦朝冠以水德,漢滅秦後自诩為土德,引用的理論就是五行學說中的“土克水”,土對應的正色是黃色,是以黃色就成了大漢四百年的崇尚色。
圖檔:以黃色為主的龍袍劇照
2、綠色在社會上代表的意義
那麼古人是如何從源頭去了解綠色的呢?簡單來說,綠色被認為是一種介于“蒼黃之間”的顔色,其中的“蒼”就是藍天的顔色,它和代表土地的黃色調和在一起,就有了綠色,故而被認定為一種“不上不下”,“地位不正”的顔色,屬于卑微的色彩之一。
比如在宋代典籍《廣韻》中,綠色就被記載為“青黃色”,說是從先秦時代,上古遺民們就不是太看得上這種顔色。《詩經·綠衣》中有這麼一句話:“綠衣黃裳,心之憂矣”,大體的意思就是說,上衣是綠色的,下裳是黃色的,這樣穿心中就很容易感到悲傷,這是怎麼回事呢?
對此有學者解釋說:“古人一般都是以黃色做為上衣的顔色,綠色作為下裳的顔色,而在《詩經》裡這一規律完全被颠倒了,而且是上下易位,貴賤倒置,這就好比是原配的大老婆失掉地位,讓原本身份低微的賤妾成功上位,是以心中會感到憂愁”。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綠色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地位卑微之人使用的顔色,帶有“低賤”的屬性。無獨有偶,根據古籍記載,在春秋時期,販賣自己妻女活命的人,都要在頭上裹上綠色的頭巾,以表示自己是卑賤之人。
圖檔:穿綠色衣服的男子劇照
二、顔色在封建時代的深入影響
1、文化上的強大沖擊
隋唐是我國封建時代發展的高峰階段,尤其是在政治上,也确定了官員品級服色制度,即不同級别的官員都有屬于自己該級别的官服,它們的顔色是固定的,而且不能随意更換和使用。
在這個等級制度中官服的顔色裡也出現了綠色,隻不過全部為低品級的官員使用。唐代貞觀年間,《封氏見聞錄》就記載,延陵令李封對待犯了事的官吏不使用傳統的仗刑,而是在他們的頭部裹上綠色的頭巾,以表示羞辱。
圖檔:官員身穿綠色官官府照
如果是犯錯嚴重的,綠色頭巾裹戴的時間就會相應延長,犯輕微錯誤的,就裹戴的時間較短,是以在隋唐時期的官場和民間,“戴綠頭巾”還被認為是懲戒措施的一種,帶有強烈的羞辱意味。
時間進入到元代,綠色就被更認為是顔色中最為“卑賤”的色彩了,而我們民間常說的“綠帽子”也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根據《元典章》的說法,在元至元五年,即公元1268年,準中書省頒布指令,要求天下凡是娼妓之家,其家中親屬裡的男性,都要裹上青綠色的頭巾。
圖檔:裹上綠色頭巾資料截圖
2、“綠帽子”的出現
從元代朝廷頒布的這項法令來看,隻要是家中的女子有在外做娼妓的,那麼她家裡的男性,不管是多大歲數的,也不管和女子是什麼關系的,一律要佩戴綠色的頭巾,這下就讓綠頭巾成為了娼妓家庭的“專屬”服飾了。
明朝建立之後,其實也沒有把綠色從“卑賤色”中拿出來,明朝規定,凡是從事歌唱、戲曲、表演的伶人群體,都要佩戴上綠色的頭巾,這還不算完,甚至還要求他們的服裝顔色也要變成綠色。
要知道在傳統社會裡,士農工商中的“商”就已經是社會最底層了,而娛樂從業者卻被歸入到比商人更低賤的“下九流”中。明朝的法律直接将“特殊行業”使用綠色服飾搞成了固定形勢,這就讓人們自然而然的認為穿綠色衣服是一種侮辱。
圖檔:女子在外出軌劇照
由于古代娼妓家中的男丁需要佩戴綠色的頭巾,而娼妓們又大多和賣淫等非法行為有關,慢慢地人們就認為,綠頭巾是家中女性在外與他人苟且的一種象征和符号。
後人雖然不再佩戴綠頭巾,但還有戴帽子的習慣,這“綠帽子”一詞也就逐漸流行了起來,被人們普遍認為是女性出軌的代名詞了。當然了,這件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