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物聯網項目落地困境

一直從事物聯網領域相關的工作,前不久也陸陸續續寫過幾篇關于物聯網的文章,對物聯網的前景是一直看好的,但是具體實施起來,要真正讓物聯網項目落地,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最近一兩年實施了幾十套污水監控、垃圾監控等物聯網系統,并且現在也一直在實施部署物聯網養殖監控系統(目前已經實施了近十套)就深有感觸。單就落地這一點來說,目前的物聯網項目有點類似智能家居,前景很美好,但近十多年的發展,除了一些高檔住宅外,智能家居并沒有進入尋常百姓家,個中原因是值得玩味和深思的。

網際網路時代催生了阿裡、騰訊、百度等網絡公司巨頭,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也讓小米、樂視、滴滴打車脫穎而出。相對十倍百倍于網際網路市場的物聯網時代,人們的期望更大,希望能從中誕生出更偉大的公司。

希望是美好的,但是現實也是殘酷的。

對網際網路來說,一切是“數字”的,但是對物聯網來說除了“數字”,更是“原子”的,針對“數字”來說邊際成本近乎為零,但是對“原子”來說,卻不盡然。周鴻祎在7月16日,極客公園舉辦的奇點大會上,就這樣說:我原來鼓吹過硬體應該免費,智能硬體被很多人給忽悠了,包括我自己!

其實不僅僅硬體本身需要成本,更為重要的是其中的隐含成本。雖然智能家居沒有發展起來,但是智能安防卻越做越成熟,攝像頭監控方案的成本效益越來越高,也越來越穩定實用。雲計算雖然發展了很多年,除了虛拟主機的相關的業務外,所謂的物聯網資料采集,大資料分析,也并沒有落實到各種各樣的項目中來,反而目前“直播”卻很火,“直播”火的背後是雲平台的直接獲利(相對于物聯網資料,門戶文字新聞及圖檔,視訊是最消耗流量的,也是最直接的流量變現方式)。

我從2001年開始做工控項目,多年的項目實施感悟,在我眼中所謂的隐含成本,其實就是實施成本和維護成本,其中維護成本是隐含成本中,最不确定,也有可能是最緻命的成本。為什麼智能家居沒有做起來,智能安防卻如火如荼?智能安防相對于智能家居,雖然也是系統,但是簡單地說,就是各種攝像頭的內建,最終呈現也比較簡單,就是在各種螢幕中呈現攝像頭擷取的視訊畫面。項目實施過程中也不需要特别高的技術水準,系統本身也沒有多少複雜的邏輯控制關系。除了項目實施過程稍微繁瑣外(由于大部分是攝像頭的各種組合,是以對實施人員的要求也不高,系統調試也很簡單,無非就是看視訊有無),後期的維護非常簡單,大部分維護工作,無非就是攝像頭的更換,一般客戶本身就可以完成這個工作。相對而言,智能家居卻不然,監控點繁多,電量、溫度、濕度、可瓦斯體、門窗、燈光,空調、冰箱,電視等等,并且控制邏輯也相對複雜,甚至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特别的要求,系統很容易出問題。除卻開發和實施成本,現在車馬費,住宿費,人工費那麼高昂,作為普通家庭中的智能家居是很難維護起來的(并且個人家庭對系統價格尤為敏感)。系統價格上不去,維護成本下不來,個人感覺這是智能家居很難普及的最重要的原因。

目前工控市場也進入了困境,原因有兩點,一是技術門檻越來越低,可實施的人越來越多,是以項目的傳遞價格也越來越低;二是人工費用,出差維護費用卻越來越高。這讓很多傳統工控類的中小型內建公司很難存活并發展下去。

說到這裡,物聯網項目的困境也就凸顯出來了。

我一直認為,“物聯網”是工控網的外延,從技術角度來說,并沒有什麼新意。雖然目前出現了不少針對物聯網的新技術,如NB-IoT及LoRa低功耗無線通信技術,無非是一個通信通道而已,比如以前很火的zigbee技術,反而前景發展越來越暗淡,是以物聯網的發展絕不是靠一兩個所謂的先進技術而推動的。

受創客運動及大衆創業的推動,前幾年智能硬體非常火,但是最近,智能硬體的發展不盡人意。畢竟僅僅靠越來越接近成本價的智能硬體去賺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能通過京東衆籌或小米扶植的智能硬體企業并沒有那麼多,是以不少的智能硬體企業也希望在物聯網領域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

個人認為典型的物聯網系統,其實是傳統工控和智能硬體交集的部分(如下圖所示)。

物聯網項目落地困境

傳統的工控項目,動辄千萬,百萬級别,小則也得數十萬。項目太小,內建廠商也不值得去做,作為使用方,也不會專門去培養該項目的維護人員。從每年的工控展可以了解到,工控界的相關廠商,似乎對物聯網有些不屑一顧,更多的是認為物聯網不過是一個炒作的概念,物聯網的那點事,工控領域一直在做。

智能硬體的大發展,源于硬體開發的門檻越來越低,ARM等硬體廠商,也專門推出了面向物聯網領域的Cortex-M晶片,并且提供了各種各樣的代碼庫,可以讓使用者相對友善的進行嵌入式開發。

為什麼我說聯網系統是工控和智能硬體的交集呢?因為典型的物聯網項目,至少要滿足兩點,一是監控點要相對多一些,二是每一個監控點的成本要低一些。 監控點多,才能産生大資料,雲端資料存儲、大資料挖掘和分析才有意義。成本低,才便于大規模實施。

如果用傳統的工控硬體裝置和方法去實施物聯網項目,那成本肯定是居高不小,因為傳統的內建廠商,很少自有研發産品,都是用國内外第三方的産品去進行內建或二次開發,成本不會太低,另外幾乎每個項目都有一定的代碼調整,開發成本也不便宜,另外更為主要的事,項目一到現場就會出現各種問題,如何保證7*24小時連續無故障運作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而智能硬體的廠商的去做物聯網項目,由于缺少工控實施的經驗,在硬體設計的層面,基本上就是民用級别的了,比如工控中常見的,寬電壓支援、光電隔離等等往往做不到位,産品一到現場,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連工控領域至少1年的使用壽命都達不到。并且現場的項目要求也不是那麼簡單單一,需要采集和控制的量往往比較多,并且控制邏輯也相對複雜,類似的項目,不同實施的現場,相關的采集點,控制點,甚至控制邏輯都有所不同。對做智能硬體的廠家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是以物聯網項目落地的最大困境就在于,傳統的工控廠商不屑于去做物聯網項目,或者說因為利潤太低,甚至賠本,是以沒有動力去做。新興的智能硬體廠商雖然有心去做物聯網項目,但是囿于本身技術實力和工控實施經驗,生産出的硬體産品穩定性可靠性不夠,并且以産品開發的思維去做項目,開發成本居高不下,項目很難規模化實施。

是以要突破這個困境,就是用傳統工控的思想去生産和實施物聯網系統,用智能硬體高成本效益優勢去支撐物聯網項目的批量實施。隻有二者完美結合起來,物聯網項目才可能真正的走出困境,實作真正的落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