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紀念館館長對談:紅色基因這樣傳承

2021年是建黨百年,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紀念館先後進行閉館維護、全新布展,并在七一前夕重新開放,老建築煥新顔,展陳增多,遊客量提升。

12月31日,中共一大紀念館黨委書記、館長薛峰,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黨支部書記、副館長尤玮,中共四大紀念館黨支部書記、館長童科相聚于中共四大“初心講堂”,講述三個場館煥新後半年多來的收獲與感悟。

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紀念館館長對談:紅色基因這樣傳承

初心講堂現場 中共四大紀念館 供圖

“做最好的面包制造者”

上海是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中共一大、二大、四大分别于1921年、1922年、1925年在上海召開。館長們表示,三個場館的改陳布展過程其實是一次重新梳理曆史、重溫初心的經曆。

“(重新開展)這半年來,我們最樂意看到的是年輕人來得多。”童科說,每件文物都承載着曆史的風起雲湧和革命烈士的信念。四大紀念館主展廳中有一把李大钊當年用的防身手槍複制品,許多觀衆喜歡在此駐足觀看,而手槍就牽出了背後的故事,“這把槍是1927年李大钊被捕時從他身上搜出來的,為了不連累妻兒,他沒有開槍……在第二次被執行絞刑的時候,李大钊同志喊出了‘力求速辦’這4個字,展現了我們建黨早期革命者的大無畏的革命品質。”

薛峰介紹,博物館最初是在人類的交通資訊不是很發達的前提下,讓人們可以在特定的空間裡博覽世界;而紀念館是把特定的一段曆史、不可再現的東西呈現出來,“紀念館有自己獨特的地方,文物靜靜地在那,它承載的是曆史,凝聚的是精神。”

不過,薛峰指出,觀衆對于文字、物件的感覺力并不一樣,少部分人能快速感同身受、了解革命鬥争的艱辛;而剩下的大多人則需要進一步“再轉化”。

“我們不能隻做麥田裡的守望者,我們守護的革命曆史文物固然珍貴,但如果不能把它們有效轉化成吸引觀衆消化吸收的産物,那我們的工作還沒有做到位。是以說,我們自己有目标,要從麥田裡的守望者變成最好的面包制造者,在革命文物的本質特征不變的提前下,從它的形制、發散出來的味道、給人的直覺感受,讓普通觀衆直接能夠了解吸收。”薛峰說。

為此,一大在思南公館展開了沉浸式的革命戲劇《思南路上的槍聲》,講述1946年以周恩來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與國民黨的談判,觀看戲劇的每一位觀衆都是演員,在參演的過程中感悟到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四大也在摸索紅色文化的轉化,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拍攝“力量之源·紅色100”的視訊小故事,用滬語講黨史,展現了上海海派文化中的紅色基因。

傳承與活力

展望新的一年,三個場館将繼續挖掘曆史資源,創新工作方法。

“中國共産黨走過的百年是一個發展的曆程,我們的黨章廳也是活的。”尤玮說,明年是中共二大召開百年、首部黨章制定百年,也是二十大的召開,是以在2022年下半年新的黨章将會在新的黨章廳呈現,“這個黨章廳是充滿着生機勃勃的活力的”。

薛峰認為,中國共産黨的曆史不但對當今時代、對所有黨員具有現實意義,對全人類也具有強大的精神價值,“我們一定要敢于把最寶貴的東西呈現給全世界”。在展牆上,一大和高校合作對牆上的内容進行了英文精翻;在自動講解器中,已經有兩種語言,接下來将拓展到七種語言。

薛峰還透露,一大展館裡有612件文物,但實際館藏有12萬多件。兩個月前,一大開展了“百物進百校 百講證百年”的活動,梳理出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史的曆史脈絡,精選出對應的100件文物,把文物原件帶進大中國小課堂,讓師生了解文物的故事。每次,禮兵踢着正步擡着文物箱,十分莊重,“孩子們眼睛都盯着。即使他們到紀念館來幾次,可能都不及在課堂上跟文物産生的一次互動更印象深刻”。

童科表示,四大今年打造了上海第一個國際教育展示廳,前兩年舉辦了全國中國小生國際繪畫大賽“為國旗添彩”,明年,“為國旗添彩”“為國旗而歌”以及國旗升旗大賽等将繼續開展,讓紅色基因傳承給下一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