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博|與曆史對話(第三十二期)尋古八千年——走進赤峰

赤峰市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已有近10000年的悠久曆史和8000年燦爛的古代文明,是著名紅山文化的命名地和碧玉龍的出土地,“中華第一龍”“華夏第一村”“遼王朝的故都”等重量級文化遺産享譽海内外。山峰、沙漠、草原、森林、溫泉、冰雪、湖泊、冰臼、花崗岩石林、珍稀動植物、文物古迹等種類繁多,旅遊資源一應俱全。赤峰是一座曆史與現代相融的城市,或許你早就領略過這裡的魅力,或許你還從未到過這裡,本期“與曆史對話”邀請您走進赤峰,對話赤峰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文博院院長陶建英。

赤峰市文物保護事業發展概況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區東南部,蒙冀遼三省區交彙處,與河北承德、遼甯朝陽地區接壤。全市總面積9萬平方公裡,轄3區7旗2縣,有蒙、漢、回、滿等30多個民族,總人口460萬。

赤峰市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也是中國北方文明的重要策源地,曆史悠久,文物古迹豐富,是自治區乃至全國的文化遺産大市。曆史上紅山諸文化、草原青銅文化、契丹遼文化和蒙古族文化這四大文化高峰的出現,為赤峰大地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文化遺址、遺迹。

赤峰市曆史文化遺産的基本情況、保護利用情況

一、赤峰市文物資源概況、博物館及文物管理體系建設

(一)赤峰是全國考古學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級市,先後發現并命名了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富河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上層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等八種考古學文化,在全國考古學界具有符号性的意義。興隆窪遺址被史學界譽為“華夏第一村”,紅山文化标志性器物C型碧玉龍被史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被史學界譽為“草原第一城”。赤峰因紅山文化C型碧玉龍的發現,又被稱為“玉龍之鄉”。這些古老、多樣、多特點的曆史遺迹和曆史文化,是赤峰有别于任何地區,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珍貴曆史文化遺産,是赤峰的先民們給我們留下的不可再生的珍貴寶藏。

(二)赤峰市境内已發現各類曆史文化遺址、遺迹7340處,占全自治區文化遺址、遺迹的三分之一。其中,“十三五”時期全國重點保護的150處大遺址中,赤峰市就占有4處(遼上京遺址、遼中京遺址、遼陵及奉陵邑、二道井子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50處,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機關69處,赤峰市重點文物保護機關88處,旗(縣、區)級文物保護機關204處。

(三)赤峰市境内現已登記注冊的各級各類博物館24家,其中國有博物館13家,非國有博物館11家;按級别劃分,一級博物館1家,二級博物館 3家,三級博物館6家。全市國有博物館館藏文物達36萬餘件/套,除喀喇沁旗博物館外,其餘22家博物館均已向社會公衆免費開放。

文博|與曆史對話(第三十二期)尋古八千年——走進赤峰

二、赤峰市文物資源特色、代表性遺址遺迹

赤峰地區曆史上紅山諸文化、草原青銅文化、契丹遼文化和蒙古族文化這四大文化高峰的出現,為赤峰大地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文化遺址、遺迹。

——以紅山文化為主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諸文化。包括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富河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紅山文化以農耕為主,兼有漁獵,陶器優美,石器精緻。紅山文化成組玉器及玉龍的出現,成為中華民族崇龍、尚玉習俗的肇始,1972年在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的紅山文化代表性器物大型“C”型碧玉雕龍,是中國最早的龍型玉器,被譽為“中華第一龍”,赤峰由此而成為中華龍的故鄉和龍文化的發祥地。中國早期的國家形态——紅山古國,出現在中國北方的赤峰一帶,中華國家由此萌芽。紅山文化壇、廟、冢和神像、玉禮器的發現,表明西遼河流域是最早孕育中華文明地區之一,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及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文博|與曆史對話(第三十二期)尋古八千年——走進赤峰

——以夏家店下層文化為主的早期青銅文化和以夏家店上層文化為代表的鼎盛時期的青銅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出現了衆多等級分明的城址和連鎖式的城堡帶,其主要生産方式以從事農業生産為主,禮儀制度已經确立,它同中原夏王朝并行發展,互相交流,已經進入早期國家階段。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年代相當于中原西周至春秋時期,處于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夏家店上層文化青銅器融中原和北方青銅文化風格為一體,以禮器、兵器、車馬具、和動物紋飾最具代表性。這些對于探索研究中國早期國家的出現和北方民族與中原文化的關系,以及對此後秦、漢等王朝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

——契丹遼文化。契丹民族是中國古代北方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由鮮卑的一支宇文部演變而來。契丹民族創造的博大精深、恢宏壯觀的遼文化,開創了赤峰曆史上第三次文化輝煌時期,對中原先進文化的積極學習和引進,使遼發展起了各種手工業,不僅有力地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也極大地豐富和美化了當時遼兩京地區各階層的生活。它是繼“世界帝國”——唐王朝衰落之後,中國境内實力強大的割據政權,成為10—12世紀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代表和東亞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為元代版圖疆域的擴大和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博|與曆史對話(第三十二期)尋古八千年——走進赤峰

——蒙元文化。具有鮮明的遊牧文化特點,又廣泛融入了中原農耕文化,成為赤峰曆史上第四次文化輝煌時期。金、元、明、清以來,赤峰地區成為中國北方的重要軍事要塞,最終成為蒙古民族和平安定生活的家園。千百年來,赤峰地區的北方少數民族熱愛生活,創造财富,積澱文化,向往未來,給世人留下了大量豐富而珍貴的文化遺産,現存金代的邊堡遺址、元代的應昌路故城遺址、清代的喀喇沁親王府等已成為生動的曆史見證。

赤峰市列入“十三五”時期全國重點保護的150處大遺址共有四處,即遼上京遺址、遼中京遺址、遼陵及奉陵邑、二道井遺址。

1、遼上京遺址位于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郊,是遼的第一座京城,始建于遼太祖神冊三年(918年)。遼上京分南北二城,兩城連接配接呈“日”字形,“北曰皇城,南曰漢城”。兩城周長約合25華裡,城牆均夯土版築。1962年内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進行了全面勘探和試掘,初步探明了遼上京的布局和建制。

文博|與曆史對話(第三十二期)尋古八千年——走進赤峰

遼上京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周圍山峰聳立,河川環繞。皇城在北,略呈方形,其建築具有濃厚的軍事意味。皇城南北長1600米,東西寬1720米。城牆夯土版築,殘高6-10米。城牆上築馬面,城門外有甕城。皇城四牆各有城門:東為安東門、西為乾德門、南為大順門、北為拱辰門。皇城正中偏北處有一高台,為大内遺址,南北600米,東西300米,呈南北長方形,據遼史記載,大内有3門,南曰承天門,東曰東華門,西曰西華門。大内有開皇、安德、五銮三大殿址。官署、佛寺、作坊等建築遺址分布在大内以東和東南一帶。

文博|與曆史對話(第三十二期)尋古八千年——走進赤峰

漢城在南,是漢族、渤海、回鹘等族和中原地區的工匠居住的地方。今漢城與皇城已被沙裡河水隔開。城呈矩形,牆為土築,殘存3段,高4米。城周長5700餘米。城牆低窄,無馬面、甕城。西門尚有門址,豁門寬10米,殘存柱礎尚在。城南有樓閣對峙,店鋪、酒家穿于其間。另設有諸國信使居住的驿館,有回鹘營、同文驿和臨潢驿。其北牆即為皇城南牆。現存四門,城牆低矮,城内遺址大部分被河道沖毀。多年來,各級文物考古部門對遼上京遺址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取得了大量考古研究成果。遼上京遺址于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2、遼中京遺址位于甯城縣中東部,地處開闊的老哈河沖積平原北岸。遼統和二十五年(1007年)始建為遼極盛時期的陪都。遼興宗時,又經過近20年的增建、擴建,中京成為遼中後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成為遼中晚期的都城。遼亡後,金、元、明各代修容沿用,一直是古代塞北大都。中京城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周長15公裡,由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部分組成。城垣遺迹儲存基本完好。外城,規模最大,略呈長方形,南北寬3500米,東西長4200米。南牆正中設朱夏門,門外有甕城,門有樓閣。城内有南北向街道3條,東西向街道5條。由朱夏門往北一條長400米、寬60米的大街為中央幹道,道兩旁挖有排水溝,5條東西向大街各寬10米左右,道旁有市場、廊舍、官署、廟寺、驿館等建築,排列有序。

文博|與曆史對話(第三十二期)尋古八千年——走進赤峰

外城西南山崗有規模壯觀的寺院建築。内城,位于外城正中偏北,與外城構成回字形,周長7公裡,東西2000米,南北1500米。牆上有樓橹,陽德門設在南牆正中與朱夏門南北相對。城内主要駐紮設穹廬以居的軍隊。皇城,在内城範圍内,正方形,長寬各1000米。南牆正中有阊阖門,與陽德門相對,東西兩端各有角樓。阊阖門東西各有一門,曰東掖門、西掖門。皇城東掖門内的武功殿和西掖門的文化殿分别為聖宗和其母承天太後的居所。從武功殿到文化殿有大道相連接配接。中京大定府的營建,從設計到施工除朝廷版築使的巧思之外,皆出于燕冀良工之手,工程宏偉,耗資巨大。中京城地表遺物豐富,遼金元明各代建築材料俯首皆是。并儲存有金大定府、元大甯路、明大甯衛及甯王府遺址。其餘如石獅、石人、大塔、小塔、半截塔等文物和建築物仍矗立于城内,為世人所矚目。公元1122年,金兵攻陷中京。海陵王時改稱北京。

文博|與曆史對話(第三十二期)尋古八千年——走進赤峰

元時為北京路總管府,至元五年改北京為大甯路,後曾改為武平路。明代曾在此設大甯都指揮使司,北平行都指揮使司。洪武二十年築大甯衛城,直到明成祖時,這座塞北大都才失去其昔日的光彩,逐漸蕭條荒廢,相繼成了兀良哈三衛之朵顔衛和喀喇沁蒙古的遊牧地,至清雍正時辟為農田。中京大定府的建立,加強了遼與中原地區的交往,溝通了長城南北的文化交流,在契丹民族發展史上起到過重要作用。不僅為研究契丹民族史和古代城市建築史提供了豐富資料,而且也是研究女真及蒙古史的重要依據。遼中京遺址于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文博|與曆史對話(第三十二期)尋古八千年——走進赤峰

3、遼陵及奉陵邑(包括祖陵及奉陵邑、懷陵及奉陵邑、慶陵及奉陵邑三處):祖州、祖陵及奉陵邑位于巴林左旗哈達英格鄉石房子村西北,距林東鎮25公裡。地處峰巒疊嶂、嶺澗縱橫的一個深幽山谷中。祖州,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四輩先人的出生之地。祖陵即遼太祖及述律後的陵寝所在。位于祖州城内的石屋(當地俗稱“石房子”),由七塊巨型花崗岩構築而成,雖曆經千年風雨,依舊安然端立。

文博|與曆史對話(第三十二期)尋古八千年——走進赤峰

遼慶陵及奉陵邑位于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鎮,是遼聖宗、興宗、道宗三代的皇陵及奉陵邑,是遼最鼎盛時期的皇家陵園。慶陵及奉陵邑所在城址為慶州城,慶州建于遼景福元年(1031年),城池呈回字形,有内外兩重城牆組成,外城遺迹已不太明顯,内城儲存較好,外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1880米,南北1440米,周長6640米,城牆全系夯土築,現存高3-5米,寬10-12米,現僅存西北角一段。内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140米,東西長960米。在四面城牆上都開設城門,加築有甕城,外側均築有馬面,四角還有角台。城内殿宇寺廟林立,街市作坊錯落有序,規模宏大、城市繁華。遼中晚期,皇室四時捺缽中,夏、秋季狩獵多數在慶州周圍的山嶺,自然,皇帝行宮也設于慶州城。是以,遼慶州城在遼州城中是個殊例,其規模、品級僅次于京城。城内西北曾聳立遼建造磚砌釋迦佛舍利塔,索博日嘎為蒙古語“塔”的意思,是以用作地名。

文博|與曆史對話(第三十二期)尋古八千年——走進赤峰

遼懷陵及奉陵邑位于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蘇木浩特艾勒嘎查所在地,是遼太宗和穆宗的皇陵及奉陵邑。懷陵及奉陵邑所在城址為懷州城,懷州城址平面程方形,正南北向,城有南北兩門,四角建有角樓,城内建築址多位于西部,主要為二組大型宮殿建築址。東城牆長524米,南城牆496米,西城牆大部分已被床金河沖毀,僅西南角殘留24米一段。北城牆西段已被河水沖毀,其餘儲存完好。牆基殘寬8—10米,殘高2—3米,頂殘寬1—2米,夯層厚8—12米。

文博|與曆史對話(第三十二期)尋古八千年——走進赤峰

遼陵及奉陵邑(包括祖陵及奉陵邑、懷陵及奉陵邑、慶陵及奉陵邑三處)于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4、二道井子遺址位于紅山區文鐘鎮二道井子村的東北部,距中心城區約8公裡。屬于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距今4000年左右。現已探明該遺址占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2009、2010年共發掘面積13000平方米,共發掘出房屋、窖穴、灰坑、墓葬、城牆等遺迹機關710處,并出土各類珍貴文物1521件。該遺址由居住區、作坊區和墓葬區組成,文化堆積豐富,平均達4米以上,有的房疊壓多達7層,整個遺址要素齊全,環壕圍繞城牆,城牆環護着院落,城堡布局井然有序。

文博|與曆史對話(第三十二期)尋古八千年——走進赤峰

二道井子遺址是新世紀以來東北亞地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是國内迄今為止發現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青銅時代遺址,标志着西遼河流域繼紅山文化之後,又一個史前文化和社會發展高峰的形成,對完善考古學理論,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早期國家的出現,城市雛形的建立,階級的分化等問題,都具有積極重要的學術價值,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在國内外産生了強烈反響。

文博|與曆史對話(第三十二期)尋古八千年——走進赤峰

該遺址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評為“2009年度全國六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被國家文物局評為“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13年列入國家“十二五”大遺址保護規劃内;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終審:吉豔敏

複審:王佐政

初審:王猛

編輯:陳喬新月

音頻/文字/圖檔來源:内蒙古廣播電視台【美麗内蒙古】節目 赤峰市文化和旅遊局

内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釋出

文博|與曆史對話(第三十二期)尋古八千年——走進赤峰

覺得好看,随手“在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