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現在,書已伴我走過了漫漫童年之路。
依稀記得兒時聽外公讀書的情形,我總是在一旁專心地聆聽,那書裡面的故事讓我夢魂萦繞。上了國小後,我想讀書的渴望也愈來愈強烈。我開始把一枚枚硬币換成小人書,連環畫,精彩的内容,美麗的畫面讓我越來越喜歡讀書。我向往書裡“善良小仙女”。心裡浮想連連,夢想自己也能變成踩着雲走的神仙。
上三年級時,外爺給我買來了兒童版的《三字經》、《百家姓》、《三國演義》等。裡面有拼音,有注釋,很容易讀懂。小小年紀的我敬仰劉備求才的精神,神往諸葛亮的智慧。大一點點後,我就把所有零用錢都換成了書。家裡小小的書架,早已容不下我所買的書,隻好找來一些幹淨的紙箱,讀完後放在裡面。而如今,這樣的紙箱家裡已經不下十隻了。沒事的時候翻出來,慢慢地看,細細地品味,仿佛在欣賞一件稀世珍品。
到五年級以後,我開始看《讀者》、《知音》、《故事會》等這樣的雜志。比較面言,我更喜歡看《故事會》,裡面的世間百态,悲歡離合常常讓我拿上就舍不得放下。當我苦悶、傷心、不高興時,裡面的内容常常讓我忘記暫時的痛苦,微笑面對生活中的挫折。這也是我喜歡看書的原因之一。
現在,國中的生活沉悶而又繁忙,可即使時間再緊,我也要讀上那麼一兩篇書。周末放假回家時,書包裡的書是必不可少的。坐在田園裡,沒有學校的嘈雜,沒有煩心的瑣事,呼吸着帶有泥土氣息的空氣,捧上一本好書,無疑是人生最大的樂趣。
清晰記得六年級時,由于太專注于看書,遭到家人的一緻反對。父母經常打電話來勸我少看一些與課文内容無關的書籍,多花點心思在學習上。我改變不了,不以為然地應付了過去。可沒想到期末考試我考得一塌糊塗。望着試卷上的分數,我心裡檢討着:真的嗎?看書真的錯了嗎?腦海裡浮現出父母日漸衰老的臉龐,人痛下決心,不再看與課文無關的書了。我把書全寄放在同學家,眼不見為淨。我整天鑽在課本裡。手裡拿課外書,取而代之的是課本。我一心想搞好學習,努力不讓自己想其它的事情,沒日沒夜地看課本,做作業。到最後,我也累了,醒悟了,書固然可以看,課也不能耽誤。要懂得勞逸結合,不能因為看課外書而荒廢了學業。想通後,我歡天喜地地從同學家把書搬回學校,細心地擦着書上面厚厚的一層灰塵,思潮起伏……我塵封的心又活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