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停一天都在燒錢”,飛機停場苦了航空公司

作者:酒死了
記者 | 薛冰冰

疫情長達近兩年,全球航空業至今仍未滿血複活。客源流失背景下,大量飛機停場閑置,塞滿停機坪、滑行道甚至是跑道,許多國際樞紐機場被迫成為臨時的“大型停機場”。

最苦不堪言的還是各家航空公司。飛機停場,意味着既無法載客創收,還要承擔封存和定期檢查保養的額外花銷,這樣的“雙重損失”不知還要持續多久。

整個2020年,全球航空運輸量較疫情前下降60%—70%,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統計,全世界範圍内一度有1.37萬架飛機被迫停飛,占全球機隊體量近三分之二。

具體到國内航空市場,由于疫情态勢多變,航空公司停場飛機數量也在起伏波動。據業内媒體2020年10月底統計,國航、東航、南航、海航四家航空公司合計停飛162架飛機。

界面新聞記者通過planespotters.net網站進行最新統計,截止目前,國航、東航、南航、海航合計停飛239架客機(本文統計裡剔除737-8MAX機型)。停飛數量顯著上升,或與今年下半年民航市場轉入低迷有較大關系。

“每停一天都在燒錢”,飛機停場苦了航空公司

某飛機維修公司一線人員告訴界面新聞,航空公司停放飛機會優先選擇各自的主營運基地,例如東航主要停放在上海,國航基本停放在北京。如果主基地機場停機位不夠,可能會到附近的機場存放,“隻有波音737MAX這樣停飛時間比較長的,為了避免氣候對飛機危害太大,才會調機到氣候幹燥的西北等地區。”

他還表示,疫情期間,機場會關閉個别滑行道,僅用來停放飛機。

首先,航空公司要向機場支付停機費用,每架飛機每天停機費在幾百至一千多元不等。同時,飛機停場不是簡單放置于某個固定場地即可,為了最大程度的保護飛機,需要進行嚴格的封存工作,而這些工作往往交由飛機維修公司進行。

界面新聞了解到,國内飛機維修公司主要包括三類,第一類為航空公司自有,例如國航旗下的北京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簡稱Ameco)、東航旗下的東航工程技術公司、南航旗下的南航工程技術分公司,較小航空公司則擁有自己的機務工程部。

第二類為第三方飛機維修機關,例如山東太古、成都賽福威、昆明隆瑞等。第三類則為機場集團的機務工程部,近年來有些大機場的機務工程部變身為飛機維修公司。

航空公司一般先選擇自己的維修公司開展維修工作,自身無法完成的委托則交給第三方機關或者機場集團。

據東航技術浦東基地相關人士介紹,不同類型的飛機有不同封存要求,大緻可以分為短期停放、短期封存和長期封存三類。飛機停放的時間越長,需要執行的工作越多,主要是為了避免停放期間造成飛機腐蝕、各類電池性能衰減等情況,封存期間還需定期對飛機進行檢查和保養。

定期養護主要依據封存工卡進行,包括7天檢查、15天檢查、30天檢查和30天以上檢查等等,檢查内容細化到對飛機通電測試以及各個系統和部件的檢查,小到對飛機的胎壓進行檢查,大到整機的鋼索普查和發動機試車等工作。

前述一線人員告訴界面新聞,營運中的飛機每天要進行航前檢查、過站檢查、航後檢查,做例行的維護或突發故障排除;而封存狀态下的飛機按照特定周期檢查。單從維修工作量大小來看,封存狀态下飛機工作量較小,不過封存和解封兩個首尾環節,會涉及衆多系統的解除和恢複工作,業務量就比較大,成本也高。

據這名維修人員介紹,由于封存不屬于常态工作,封存中用到的耗材可能為臨時采購,價格偏高,典型的有客艙及發動機内放置的幹燥劑。此外,飛機電瓶、電池長時間存放也會産生損耗。

定期檢查保養還需要支付人工費,這部分計入維修人員的工資及工時費中。

據三大航2020年财報披露,國航“成本分析表”中,其餘七項成本金額皆因航班量下降、載客人數減少等原因明顯下滑,僅飛機保養、維修和大修成本不降反升,同比增加4.96%,為64.23億元,今年上半年該項成本為35.86億元。

東航“成本分析表”顯示,其餘八項成本金額不同程度地下降,而飛發修理同比增長2.1%,為34.51億元;南航與其類似,由于航空運輸量減少,多項成本金額同比降低,而飛機維護及修理費用同比增長4.53%,為102億元,今年上半年飛機、發動機維修費為39.68億元。

最重要的問題是,“營運中的飛機可以盈利,封存的飛機無法盈利”,這部分隐性成本雖然無法精确衡量,對航空公司的壓力卻是最大的。

相較于窄體機,寬體客機中停場封存的飛機比重更高,疫情前這些飛機主要用于執飛遠端國際航班,但目前國際航班幾近停滞,為了降低成本,航空公司将寬體機暫時投入國内市場執飛。

今年上半年民航市場顯著回暖,航班管家資料顯示,2021年上半年民航客運機隊飛機使用率為6.1小時/天,寬體客機為5.6小時/天,寬體機執飛國内航班量同比2019年提升2.58%,但之後各地出現局部疫情,寬體機執飛量又明顯回落。

不過,轉飛國内航線也隻能消化部分寬體機運力,且多數情況下,因為上座率不理想,載客收入不能覆寫各項成本支出,寬體機執飛國内航班的結果基本是“飛一班賠一班”。

據智研咨詢旗下中國産業資訊網釋出的2018年中國航空營運成本測算,以北京-上海黃金航線為例,若采取寬體機營運,航油成本約為7.5萬元、折舊成本約4萬元、起降費2萬元、地面服務費5500元等,綜合成本接近18萬元。

“每停一天都在燒錢”,飛機停場苦了航空公司

記者查詢京滬線近期票價,由空客330執飛的經濟艙票價多在650-950元之間,公務艙票價多在2000-3000元之間,按照客座率70%估算,一趟航班客票收入為20萬元上下,扣除成本後隻是達到小幅盈利的水準,更不用說其他票價和客座率不夠有保障的航線。

面對這種兩難處境,将飛機停場對航空公司而言是相對更好的選擇,截至目前,四大航空公司中,海南航空寬體機停場數量最高,達到44架,甚至超過機隊規模第一的南方航空;東航停飛較多窄體機,A320系列飛機停場數達到63架,國航窄體機和寬體機停飛數量接近,分别為20架和21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