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裡有兩張相同的臉——但是且慢,陰影為什麼是反的?!

這裡并排展示着兩張看起來沒什麼不同的臉。但是且慢,它們的陰影為什麼是反的?

這裡有兩張相同的臉——但是且慢,陰影為什麼是反的?!

答案其實很簡單:右側臉并不是凸起的,而是凹陷的模型。

這裡有兩張相同的臉——但是且慢,陰影為什麼是反的?!

圖檔來自:David Mack,fineartamerica.com

認真觀察一下不同角度的模型,很好,現在你已經清楚地知道凹陷臉的存在了。再看看中間正對着你的模型,你看到凹陷的臉了嗎?

對很多人而言,答案恐怕還是否定的。這兩張臉,怎麼看起來還是全都凸起的樣子?

看不到的凹臉

這種現象有個十分耿直的名字:凹臉錯覺(hollow-face Illusion),這種著名視錯覺被人們發現已經有200多年了,但至今它依然是研究者非常關注的對象。這是因為,凹臉錯覺的效果真的十分霸道。

視網膜接收的原始信号是二維投影,而視覺系統有很多方法可以還原出三維世界的深度資訊。但是這些視覺系統的“杠把子”技術——“雙眼視差”和“運動視差”在凹臉錯覺面前全部失效。一些視錯覺裝置可能稍微改變視角就會露陷,但在凹臉面具面前,我們即使左右移動,錯覺效應也一直存在。即使把凹臉模型旋轉起來,人們往往也隻會在極端的角度看到凹陷的臉,而在其他角度,凹進去的一面看起來會像是反向移動的凸臉。

這裡有兩張相同的臉——但是且慢,陰影為什麼是反的?!

錄制者:The Royal Institution

研究者發現,除非我們走進到一米之内,我們才能看清凹臉的真面目。改變光源?沒用的。即使從我們認為的光源反方向打光,錯覺依然存在。

這裡有兩張相同的臉——但是且慢,陰影為什麼是反的?!

人們通常會預設光源是從上向下打的,如果反向打光會讓人産生一些物體凹凸變化的感覺,但是這一招對凹臉面具卻沒什麼用。上圖中從左至右的物體分别是:水果包裝材料(實際是凹陷的),突出的人臉模型和凹陷的人臉模型。在光線變化之後,容易感覺包裝材料凹凸變化,但凹陷的人臉面具看起來始終像是凸起的。錄制者:Weipeng Liu

大腦又想偷懶了

我們看到什麼樣的東西不僅取決于視網膜接收到的原始信号,大腦中的既往經驗也影響着視覺感覺的過程,凹臉錯覺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有觀點認為,“把所見的物體看成凸起的”是一種普遍的傾向,這可以部分解釋凹臉錯覺出現的原因,不過這還遠不是問題的全部答案。

在一定距離之外觀察,其他物體也可以産生類似的錯覺,不過凹陷的臉還是特别的,它産生的錯覺尤其強烈。實驗發現,相比造型随意的凹陷物體,凹陷的人臉模型産生了明顯更強的錯覺,觀察者必須靠得更近才能消除錯覺的影響[1]。如果在3D人臉模型中逐漸加入噪點使其失真,也會讓凹臉錯覺随之減弱[2]。将人臉模型倒置同樣會減弱把凹陷看成凸起的傾向[3]。這些結果都說明,“熟悉程度”影響着人們的視覺感覺。

這裡有兩張相同的臉——但是且慢,陰影為什麼是反的?!

加入噪點可使凹臉錯覺的作用逐漸減弱。圖檔來自:Hill, H., & Johnston, A

人對視覺資訊有兩套基本的加工方式,自上而下加工(top-down process)和自下而上加工(bottom-up process)。

我們可以這樣了解:大腦中有個類似于“登記處”的場所,存儲着各種我們見過的事物。當遇到我們熟悉的事物,大腦會在“登記處”搜尋,當發現比對的模闆,大腦便不再費心糾結于眼前這個事物的細節,而是直接向下級知覺系統通報:“這個是人臉,下一題”,這就是“自上而下”的加工。

這裡有兩張相同的臉——但是且慢,陰影為什麼是反的?!

身為人類,我們對“臉”的敏感度拔群,以至于你根本無法忽略那些有點像人臉的東西……

而當面對新的事物時,大腦無法對照既有的模闆進行識别,便不得不仔細加工眼前的事物,再将細節組合,進而構成對新事物的知覺。這就是自下而上的加工,過程更加費時費力。最後,大腦會将新事物存儲到登記處,以便下次可以進行省時省力的自下而上加工。

而凹臉錯覺的出現就可以看成是大腦“偷懶”的過程。因為大腦輕易不想使用費時費力的自下而上加工,于是每次都會登記處搜尋一番,找到完全比對的自然好,但如果找不到完全比對的,也會忽略一些事物和模闆的細節差異,硬安到模闆上去,進而省去自下而上的加工。即使光影資訊沖突,大腦依然通過經驗讓我們感覺到了凸出的人臉,這樣它就可以省去加工凹臉認知資源了。而為了可以這樣幹,我們大腦甚至讓我們認為凹陷的臉反向運動了起來,以掩蓋“它其實不是正常人臉”的秘密。

感覺不到凹臉錯覺,這是病嗎?

凹臉錯覺的作用很強,但人們發現,一些人并不會被這種錯覺迷惑——例如精神分裂患者。

這其實也與上面提到的兩種認知加工方式有關。精神分裂不僅是心理疾病,患者的胼胝體(用于連結大腦左右半球)也會出現異常,導緻左右腦并不能良好地進行交流[4]。而自上而下加工又是進階的整體加工,需要大腦的各部分互相交流進行。是以精神分裂患者的認知加工不得不更多依賴“自下而上”的模式,這樣一來,就不具備凹臉錯覺産生所需的要素了[5]。

那麼,如果一個人看不到凹臉錯覺,是不是說明ta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确實有人提出過這樣的思路,不過這個小測試還不能作為普遍的診斷或者康複名額。有研究發現,大概30%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一般人有顯著的差異;而且在患者人群中,患病持續時間,患病的年齡,以及重症程度均和辨識凹臉錯覺的表現無相關關系[6]。

番外篇:眼神鎖定你!

經常出現在網絡上的那隻總是會盯着人看的小恐龍紙模,它其實也可以看成凹臉錯覺的展現。

這裡有兩張相同的臉——但是且慢,陰影為什麼是反的?!

錄制者:brusspup

這種紙模的頭部其實是凹陷的,而我們容易将它看成更為熟悉的凸起狀。如果恐龍的臉是正常的,當我們向左挪動幾步,我們應當會看到更多恐龍右臉的部分,左臉則會被擋住。但因為恐龍其實是凹陷下去的,是以當我們向左挪動時,我們實際看到了恐龍更多的左臉,而右臉反而被擋住了。在這個沖突之下,大腦給出的解釋是:恐龍的臉肯定是跟着你動了,且比你動的幅度還要大。

于是,人們就擺脫不開這個煩人的小家夥的注視了。

這裡有兩張相同的臉——但是且慢,陰影為什麼是反的?!

轉到極端角度,凹陷的臉終于露餡了。錄制者:brusspup

參考文獻

[1]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068/p231335

[2]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068/p5523

[3]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3758/BF03212186

[4]Beaumont, J. G., & Dimond, S. J. (1973). Brain disconnection and schizophrenia.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5]Dima, D., Roiser, J. P., Dietrich, D. E., Bonnemann, C., Lanfermann, H., Emrich, H. M., & Dillo, W. (2009). Understanding why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do not perceive the hollow-mask illusion using dynamic causal modelling. Neuroimage, 46(4), 1180-1186.

[6]Wichowicz, H. M., Ciszewski, S., uk, K., & Rybak-Korneluk, A. (2016). Hollow mask illusion–is it really a test for schizophrenia?. Psychiatr. Pol, 50(4), 741-745.

作者|Dalles_Chen

編輯|窗敲雨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