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29日是“2021達菲和朋友們限定商品”公開售賣的時間。當日淩晨3點,數千名遊客在上海迪士尼度假區門前排起了長隊,然而不少人表示,盡管排了幾個小時的隊,依舊沒有買到自己心儀的産品。當晚,上海迪士尼官方微網誌發文表示,今年的“2021達菲和朋友們限定商品”售賣活動已經結束,并對産品數額不能滿足遊客需求道歉,提出後續将不斷改進和持續優化樂園服務。

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臧夢雅/攝
玩偶熱“飯圈化”真的好嗎?
一直以來,迪士尼樂園被衆多樂園愛好者稱作“一個神奇的地方”。通過不同的劇情故事線打造一系列IP形象,借助網際網路社交媒體等平台進行營運傳播,再以樂園門票售賣和周邊販售的形式得以變現,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産業營銷鍊。盡管迪士尼樂園遊玩和周邊商品的消費價格略高,但仍是精神消費的主力軍。
搶購心切可以了解,但如此瘋狂真的好嗎?因排隊人數很多,商店不得不停止遊客排隊,進而引發了粉絲的不滿和沖突,有粉絲幹脆癱坐在地上,一句“我憋到尿血啊”盡失體面。綜合種種迹象,玩偶熱隐隐有了“飯圈化”迹象。有不少網友對此深表不解,但所謂夏蟲不可以語冰,跟粉絲們貌似也沒什麼道理可講。千金難買心頭好,這就是粉絲們不變的信條。就像前些天爆火的玲娜貝兒,去迪士尼與她互動30秒需要排隊幾個小時;周邊産品發售後秒空,導緻官網數次崩潰,黃牛價炒到數十倍;斬獲幾十次熱搜,數萬超話粉絲……不少粉絲已被玲娜貝兒迷暈。
狂熱背後深藏“病竈”
其實,這場消費狂熱背後深藏三重“病竈”:首先,一場黃牛遊戲。淩晨5點、零上5攝氏度,究竟隊伍中站的是真愛粉,還是黃牛代購?數字最能說明問題。據報道,原價219元的公仔被黃牛炒到2288元,溢價近10倍。其次,一番饑餓營銷。盡管園方否認饑餓營銷,但一個不争的事實是,迪士尼正常商品一般不限購,可“達菲和朋友們”系列産品,憑借花式營銷賺得盆滿缽滿。尤其是那隻“聰明的狐狸”玲娜貝兒,自上市以來,不是限購就是斷貨,粉絲的購買欲被“稀缺性”徹底刺激了,最終才上演了一幕“憋到尿血”的搶購鬧劇。其三,一種情感需求。與上幾代人相比,年輕群體更願意為情感體驗買單,這也是某些手辦、球鞋、盲盒等商品價格被“炒上天”的真正病竈。在Z世代眼中,購買的意義也在于建立群體性認同。在社交網絡上展示爆紅玩偶,也是他們想向外界傳遞的某種人設。
以今年迪士尼新推出的IP形象“玲娜貝兒”為例,該IP在網際網路熱搜、表情包傳播等多種管道合力營運之下,迅速成為迪士尼新的流量和财富密碼,随着不少明星網紅相繼發出自己擁有的“玲娜貝兒”周邊,更是讓其相關産品上架即空、一貨難求,甚至出現在二手交易平台以近乎原價十倍的價格進行售出的情況。作為此次被淩晨排隊瘋搶的對象,“達菲和朋友們”限定周邊同樣在不少二手交易平台均有高價标出。如此高收益的驅動下,不少非IP愛好者加入搶購大軍,自然讓本就有限的周邊更加緊缺,造成淩晨排隊、黃牛哄搶的局面,以至于網友戲稱“達菲和朋友們”應該變成“迪士尼和它的黃牛朋友們”。
切莫玩物喪“智”
誠然,喜愛無可厚非,但切莫玩物喪“智”。再可愛的玩偶,再網紅的産品,也沒有自己的身體重要。寒潮夜排隊的滋味并不好受,在奔跑中跌倒隔着螢幕都疼,甚至因排隊憋到尿血……隻要我們沉下心來不難發現,如此拼命不過是中了商家饑餓式營銷的圈套。萌物治愈,但被其奴役屬實不智。消費也好,“追星”也罷,都請保持必要的理性與冷靜。
近年來,球鞋、演唱會門票、明星周邊等精神消費品出現高價溢價行為不勝枚舉。一邊是真愛粉滿懷期待卻原價難求,一邊是黃牛借着“千金難買我樂意”的噱頭賺得盆滿缽滿。精神消費的本質應是獲得精神滿足,若是以淩晨排隊勞心勞力、溢價購買倒空錢包,無疑失去了其原本的娛樂趣味,實屬得不償失。如果沒有擁有“達菲和朋友們”,不妨和現實的朋友們聚一聚。想要獲得精神世界的滿足,最重要的是保持熱愛生活的初心。
(以上綜合廣州日報、深圳特區報、紅網)
微言大義:
@流浪雲:一直在道歉,一直不改進。
@普通尋常而已:有閑有錢人的世界你不懂。
@uncle醬子:饑餓營銷是讓上海迪士尼玩明白了。
@今朝有酒今朝醉126:何必呢?至今沒去過迪士尼。
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上海迪士尼近期的“存在感”着實有點強,消費者也在短時間見證了其打造“玲娜貝兒”這位最火“達菲朋友”的各種營銷套路,其間更有黃牛摻和一腳。商家營銷本無可厚非,但是利用粉絲的“真愛”進行無底線“饑餓營銷”,導緻消費者上演搶購鬧劇,未免吃相難看。道歉不是結局,商家該拿出更多誠意,而不是想着如何繼續“萌”混過關;消費者也該多點理性,沖動消費的背後可能暗藏營銷陷阱,更要小心“粉絲越努力,黃牛越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