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盧梭說過:“人生而自由,又無往不在枷鎖中。”這看似沖突的一句,實際上蘊含着深刻的道理。人們雖說有着諸多的自由,卻受到無數不自由的限制,例如法律的限制,時間的限制,生命的限制,道德的限制,既然生于世上有無數的限制,這些限制也是不可觸碰的,那又如何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呢?
自由分為兩種,肉體上的自由以及精神上的自由。這兩種的自由是人生來便被賦予的,你可以肆無忌憚的揮霍你的自由,這是上天賦予你的權利。可是随着經濟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人類慢慢發現了,人不可以随意支配自由,即使性本善,但會習相遠。誘惑太多而限制太少,是以法律就應運而生,你的肉體自由便被上了一道限制、一道枷鎖。它限制你的言行舉止,回到你的所作所為,但又在一定範圍内給予你一定的自由。在它的規定範圍内,你可以自由無慮的生活在這世上,不受拘束。但你如果觸碰到它的底線、超過了它的範圍,那麼迎接你的将會是法律的制裁。
從古代開始,便有許多追求自由的人士,例如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當時的陶淵明厭惡了官場的虛僞黑暗,他改變了人生的航向,自然選擇了清貧,歸隐田園,後人才能讀到“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等千古名句。如果當時他沒有選擇“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而是繼續留在官場中庸庸碌碌、渾渾噩噩的過完一生,那麼世上便會多了一個無所作為的庸官。“陶潛”這個名字将會湮沒在那一長串官員名冊中。
但陶淵明與莊子相比,還差了那麼一些。莊子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希望能在天地間逍遙。《逍遙遊》的寓言故事裡,莊子借用鲲化為鵬,大鵬鳥怒而飛的聲勢浩大,來表示生命的成長與主體的自我超越精神。無疑的,精神升華、心靈體會自由後,即能無邊無際的逍遙遨遊。“逍遙遊”作為一種絕對的自由,乃是主觀與客觀任何分别對立的自由自在的存在,它超越一般的思維認識過程,而是當下直透萬物根源“道”的直覺體悟以及一連串的修養功夫所緻。這是一種理性的直覺,而且與物同體,甚至與造化同遊的精神心靈的絕對自由。
我覺得自不自由,最主要還是看我們自己。如果我們給自己的思想上了一道枷鎖,那我們怎樣也獲得不了自由,如果我們解放思想,或許能夠獲得你想要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