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陳占勝:雖身處地球,我卻能站在衛星上看太空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我在地球上,我能夠站在衛星上看太空,就是這種感受。”商業航天+VR,中國航天已走過61個年頭,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系列衛星總設計師陳占勝經曆的卻是中國航天最輝煌的20年。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陳占勝:雖身處地球,我卻能站在衛星上看太空

1995年,上海交通大學焊接工藝及裝置專業畢業後,陳占勝加入了509所,并在次年被派往法國監造鑫諾衛星一号。

1998年,陳占勝成為509所所長助理。

2001年,他被任命為實踐六号衛星的副總設計師。

2006年被任命為實踐十二号衛星總設計師。陳占勝一度患上了睡眠障礙症,一頭黑發一下子變得花白,然而他仍舊激情工作,圓滿完成了實踐十二号的設計工作。

陳占勝先後成功研制了實踐六号、實踐十二号、實踐十六号、浦江一号等多個系列衛星,并作為探月工程三期“交會對接”等項目的重要成員推動着中國航天發展。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系列衛星總設計師。

現在,他站在“造就TALK”的舞台上,用充滿想象力的語言,揮舞着激情,滿載着對未來中國航天的期待與規劃,帶領現場觀衆走進神秘的航天科工領域。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陳占勝:雖身處地球,我卻能站在衛星上看太空

鎂客君用實錄的方式,為大家精選陳總師的演講片段:

航天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那麼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比方說我五一打算出去玩,我會看旅遊點的天氣報告,天氣好不好,有沒有霧霾等等。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陳占勝:雖身處地球,我卻能站在衛星上看太空

這天氣不好就不去了,找個好地方去了。這種局面在20年前壓根就不敢想象的,我們基本上是甯肯信自己的眼睛,也不信中央電視台的天氣預報。

很簡單,我們當初那個時候的天氣報道來源是什麼?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氣象的這麼這個簡單的監測站,分散在有限的尺度範圍内;第二呢它探測的高空也不夠,是以呢他基于此建立的天氣預報的模型,是非常不準的,那個時候的天氣預報變成了大家的茶餘飯後的笑談,那個時候錯非常多,現在為什麼就相信天氣預報呢?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陳占勝:雖身處地球,我卻能站在衛星上看太空

我們目前國家的氣象衛星系統建設,已經取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目前我國的氣象衛星已經納入到國際的氣象衛星組織,長期給全球提供相關的服務。在十年前發射了風雲3号,它是我國的新一代的低軌的氣象衛星,大家可以看到它擷取的圖,是把地球全部展開之後,全球的雲圖都在裡面。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陳占勝:雖身處地球,我卻能站在衛星上看太空

它可以看出什麼所有的雲的流動,就可以做到今天明天後天雲霧飄到哪去的作用。目旳是擷取全球的基層資訊,做精确的數天内的預報甚至半個月的月報。

還有一個高軌的衛星年年底之前我們是用的風雲2号,大家也知道高軌的是地球靜止軌道,它是一個區域覆寫,但是它是持續不變的,是以它擷取的是一個區域的連續的一個資訊,那麼風雲2号能夠獲得的是什麼?每半個小時把地球圓盤大的資料,掃一遍半個小時雲圖。那麼到現在能做到什麼呢?每五分鐘來一遍!

基于我們現在一個是全球的動态,一個是區域的靜态,放在一起之後,并且更新又達到了目前的這麼快的資料。它對天氣預報的支援當然顯而易見,是以就是準确的。

辰山植物園我記得他們有那種太空育種的植物,比方說大南瓜,還有其他品種,比較起來經過太空育種以後的品種,可以獲得更大的産量,但是不是在轉基因這個範疇内,我也沒做過研究。但這個事情前景比較好,實際上從七幾年的傳回式衛星開始就開始做了。包括現在的空間實驗室,今後的空間站,都會有類似的太空育種計劃包括科學實驗等等。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陳占勝:雖身處地球,我卻能站在衛星上看太空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陳占勝:雖身處地球,我卻能站在衛星上看太空

實際上還有很多,軍用技術轉到民用的日常生活當中,尿不濕就是,宇航員要上天廁所的需求怎麼辦?以前是宇航服接個管子,後來就變成尿不濕了。

數位相機原來也是軍工;脫水蔬菜也是,最後變成了咱們目前的泡面裡面的一部分。

還有奧運火炬,奧運火炬怎麼号稱說能夠扛得住11級大風,誰有這個本事,都可以去吹吹看。其實這裡面我們用到了航天的火箭發動機的相關技術,包括、一系列技術,這個裡面内容是相當高的,相當多的。

不管你是騎目前的共享自行車也好,還是自駕開導航,目前為止大家的出行,實際上用到衛星産品和服務的是非常非常密切。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陳占勝:雖身處地球,我卻能站在衛星上看太空

實際上還有其他領域,我估計聽衆裡有在做環保、做城市規劃、做勘探的,實際上用到航天的支援啊都是非常多的。

這個來講我們在比如說渤海灣的污染治理,衛星是可以告訴你污染的多大面積機器情況;還有霧霾的區域,面積多大,也給弄出來;

此外,水稻産量的預估、森林資源的展示、搶險救災等一系列的資訊都可以通過衛星的遙感圖像來進行獲得。

那我們國家目前在國際上是什麼水準呢?

老美對外宣傳是0.1米的分辨率,看個人能看得出來的、看得清楚。我們國家什麼水準,對外宣傳我們到了亞米,就是小于等于1米的分辨率。但實際上我們目前達到的水準,遠遠要超越亞米,具體的名額的确是好得多,并且我們現在不管是白天黑夜,也不管是天氣好還是天氣不好,我們都具有這個能力。

到目前為止我們國家應該說取得了比較輝煌的成就,但成就的取得,實際上時間并不太長。

記得我是95年畢業,研究所學生畢業,參加工作的時候,那個時候的人才是大量的流失。我們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咱們鄧小平當時說的首先要經濟,部隊一定要隐忍的20年。是以當時來講,實際上那個20年,是不做任何的發展。部隊那個時候甚至出去貿易、開餐館去養活自己,沒有這個相關的支援。

但是局面的改變是在2000年左右,是我們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了以後,開始在這個上面的投入,到今天為止也就隻有20年。

這20年取得的成就,舉些例子,風雲4号我也說了;中星16号今年也打了;天宮2号也上去了;天舟一号那是剛剛也成功了;火星探測,我覺得大家對這個可能比較感興趣。

原來上個五年的時候,我們想拿俄羅斯的福布斯火箭去一趟火星,最後福布斯掉下來了。是以我們決定自己幹,這一步跨的步子比較大,到2020年完成:到火星——火星落地——取樣傳回地球的過程。

今年咱們有一個探月工程,那麼嫦娥5号今年大概11月底發射,他做的事情也是這樣的:到月球——月球表面降落——取樣傳回,回到地球。全是無人的——也是屬于在國際上都是屬于非常領先的。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陳占勝:雖身處地球,我卻能站在衛星上看太空

去年來講,又有幾個新一代運載火箭,比較胖的長征5号、長征7号都是到海南打的。

最近這幾年,我們已經全面開始了空間站的建設;我們到2020年要建成全球的北鬥導航衛星系統;2020年要建成空間站。

新的空間站的也會有很多新的産出,新材料、新藥品等等一系列的新東西。到了2020年的時候,目前的國際空間站是退役的,那個時候中國是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目前為止,整個航天産業的增長也是相當快,這是講我們航天自己的,還沒有講航天的衍生産品,每年就有基本上20%的增長。

但是最近大家這個對物聯網有沒有感覺,我感覺不到,我的感覺還是網際網路,不是物聯網,為什麼?我的考慮是這樣,現在還有幾個事沒解決,物聯網是要把物和物連起來,連起來是什麼呢?

第一傳感器、第二終端。每一個物一定要有傳感器,要有一個資訊收發單端,這樣來講資料是可以外面聯系,就是互聯互通。第二、海量的資料的傳輸問題,我們現在做的網際網路或者叫區域網路或者叫區域網,比方快遞公司經常用的那種,那個不能叫物聯,那個隻能叫區域網路。

物聯網,一定要是更大範疇的所有物和物的聯通,然後海量的資料傳輸,到最後還會出來一個海量資料的處理問題。那麼這個情況呢我們現在用天基的方式去解決可能更合适,為什麼呢?

全球那麼大的面積是,目前的基站是建設不到的,并且我們的一帶一路是必須要參與的,怎麼辦?其他地方地方來講的話,建的基站的使用效率不高,靠天基,在天上站得高、看得遠、覆寫寬。

這樣可以把所有的資訊全部收集起來,然後可以彙聚起來,傳到某個地方去進行集中處理,開發出很多很多的産品。

我們正在論證,預計初步的想法,應該在十四、五左右才能建成。這套系統的帶寬、通信容量數百個G當量的。我們目前打的中星16号才20個G,還是剛剛開始,我們以後會去建成太空資訊港。當然了,還有這個天地一體化,就是把這個所有的路連起來,才有可能将物聯網實作。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陳占勝:雖身處地球,我卻能站在衛星上看太空

實際上很多民營公司也參與到航天中來,研發了很多的微小衛星、微型衛星給大家提供不同的體驗。其中就有一個就是商業航天中的VR,連上3D眼鏡,衛星打上去後,衛星看到什麼你也呢呢個看到什麼。我剛才也提到,我在地球上,能夠站在衛星上看太空,這就是一種感受。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陳占勝:雖身處地球,我卻能站在衛星上看太空

說了這麼多,總覺得未來的路還挺多,到目前為止,不管各行各業給我們提出的巨大挑戰,還是我們自己認識到未來咱們在座的各位,所想要的航天服務和對我們提出的要求,我們還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但是我想,航天行業有優良的傳統,争取早日建成大家期望的航天系統,讓大家盡情的享受航天。謝謝大家。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陳占勝:雖身處地球,我卻能站在衛星上看太空

原文釋出時間:2017-05-08 18:40

本文作者:bean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鎂客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鎂客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