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國藩處世哲學:若想成就大事,牢記這3句話,可以少走彎路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此道理世人皆知,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世上不存在找不出絲毫缺點之人。《左傳》裡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在立德、立功和立言三個方面,都做得相對完美者,即可被稱為聖人或完人。

縱觀中國幾千年曆史,僅有三人達到或接近完人的标準,是以就有這麼一種說法:曆史上有兩個半完人,分别是春秋時期的孔子,明代奇才王陽明,以及清朝的曾國藩,而且曾國藩算是半個完人。由此可見,曾國藩很不一般,除了稍遜于孔子和王陽明,曆朝曆代的名臣,都未曾獲得如此高的評價。

曾國藩處世哲學:若想成就大事,牢記這3句話,可以少走彎路

曾國藩出生時,清朝不複當年的強盛,雖然屬于地主家庭,但已經家道中落,與普通百姓相差無幾,稱得上一介布衣。二十一歲中秀才,二十三歲中舉人,幸運女神并未一直眷顧他,接連兩次會試落第,第三次勉強上榜,賜同進士出身。此後十年間,曾國藩連升十級,從最初不起眼的翰林庶吉士,晉升為兵部右侍郎。

恰逢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文人出身的曾國藩,在家鄉組建湘軍,并把湘軍訓練成能征善戰的部隊,最終力挽狂瀾,為清朝續命幾十年。他通過努力,完成人生的逆襲,官至兩江總督,封一等毅勇侯。平心而論,曾國藩的成功,與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他那充滿智慧的處世哲學。

每個人的做事方式不同,處事态度也不一樣,如何才能成就一番大事呢?曾國藩的處世哲學,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欲成大事者,必須牢記這3句話,可以少走彎路,距離成功更進一步。

一、勿以小惡棄人之大美,勿以小怨忘人之大恩

意思很簡單,不要因為他人身上的小缺點,而忽視其過人之處,也不能因一點争執或不愉快,忘記别人曾經給予的幫助和恩情。正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無論做什麼事情,不可保持狹隘的心理,擅長發現别人的長處,斤斤計較害人害己,要有發現他人優點的眼睛。

曾國藩處世哲學:若想成就大事,牢記這3句話,可以少走彎路

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薄情寡義之人,早晚會落得衆叛親離的下場。如果因一點口舌之争,就對他人懷恨在心,說明心胸狹隘,根本不可能成大事。即使做不到以德報怨,至少也要以德報德,對于有恩于我們的人,一生都要銘記這份恩情。

二、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衆

好處和利益,一定要學會與别人一起分享,萬不可偷偷獨享,自私自利的行為要杜絕。做決定之前,要找幾個目光長遠、有主見的人商量,不能人雲亦雲,也不能叫太多人幫着出謀劃策,人多嘴雜,同時也會産生各種分歧,無異于添亂,而且容易洩密。

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他人給出的意見隻能作為參考,不要是以而影響自己的判斷。古今成大事者,無不擁有超凡的主見,以及與衆不同的魄力,猶豫不決的心态不可取,認定的事情大膽去做,搖擺不定是不能夠成大事的表現。

曾國藩處世哲學:若想成就大事,牢記這3句話,可以少走彎路

三、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緻;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緻敗

多數人的智商都相差無幾,為何有人功成名就,有人卻一生碌碌無為,或者風光之後一蹶不振。曾國藩總結出兩個原因,一個是懶惰,一個是驕傲自滿。古人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韓愈曾說:“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随。”不管從事什麼職業,一定不要懶惰,否則達不到精通的地步。

想要有所作為,首先就要改變懶惰的性格,邁開第一步,往往是取得成功的關鍵。有些人取得一點點成就,開始目中無人,認為自己很牛,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殊不知,一旦産生驕傲的心态,下坡路将很快到來。是以,從現在開始,讓自己變得勤奮,同時保持謙遜的心态,成功指日可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