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顔建國:東平清泉寺,“張師住在此”,張師何許人也?求解答

【建國說史】

清泉寺,近年去的較多,原因除了景色優美、文化厚重外,離我住的小區隻有十餘裡,騎自行車也就半個多小時,剛甩開腿、出出汗的功夫就到了。

每個地方都有其不解的隐秘所在。看了三年的書,詢問了很多人,别說這裡落款模糊的摩崖隸書“大塊文章”、篆書“抱璞”“層巒疊翠”沒有弄明白是何朝何人所書,就連東邊石崖上的行楷書“張師住在此,大定二十二年”這簡單的十一個字都沒能解讀明透。這是清泉書院可見的最早實物文字啊。

顔建國:東平清泉寺,“張師住在此”,張師何許人也?求解答
顔建國:東平清泉寺,“張師住在此”,張師何許人也?求解答

清泉寺有關的最早記載,是出現在清朝光緒版的《東平州志》中,指出這裡靠近楊山口,是以古時曾叫楊山口寺。後來因為此處有汩汩清泉,是以文士命名為清泉寺。明朝亞中大夫、總理紫荊等三關兼保定等處地方兵備道的尚莊書生李文芝有《過清泉寺漫成》《冬日重過清泉寺》兩詩,分别描寫了春天和冬天的山寺景色,可知至少在500年前,這裡已經不再稱為楊山口寺,而以長流活水名為清泉寺。

顔建國:東平清泉寺,“張師住在此”,張師何許人也?求解答

(清泉活水)

顔建國:東平清泉寺,“張師住在此”,張師何許人也?求解答

(“張師住在此,大定二十二年”拓片)

閑時巡視石壁上的文字,每當看到“張師住在此,大定二十二年”之語,就惋惜清泉寺文化脈傳之阻斷。大定年間屬于金世宗完顔雍在位時期,他勤政節儉,選賢治吏,輕賦重農,尊崇儒學,開創了“大定盛世”的繁榮鼎盛局面。此時,濟水岸邊的須城為山東西路的治所,它的轄域有東平府、濟州、徐州等9州27縣,以孫複、石介為先驅的北宋理學繼續在這裡有序傳播,劉長言、張萬公、黃久約、高霖、趙沨等人成為傑出代表。由于朝廷把儒、佛、道并重,是以地方豪族亦重視三教之設,清泉山1182年在此修道的張師,當是大道教創始人劉德仁的弟子之一。看清泉寺殘碑,上有“大定十二年張”“高、黃二公皆文人”等存字,聯想此時健在的東平名士,基本可以推知金朝此處道觀的建設和位至參知政事的張萬公有關,張萬公職務為此時為尚書右司員外郎,雖然隻是正六品,但卻是名相徒單克甯的得力助手,屬于朝廷新貴人物;另外兩位文士分别是高霖和黃久約,他們均是大定年間成長起來的文士:高霖在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中進士,開始步入仕途,那麼1182年他當在家鄉讀書,為此才有時間參與大道教張師的布道活動;黃久約出生早于張萬公和高霖二人,他是東平名相劉長言的外甥,屬于孫複、石介理學的隔代弟子,其曾外祖劉摯、外祖父劉蹟均是著名儒士,舅父劉長言、祖父黃莘、父親黃勝均喜詩樂文,為此黃久約有着濃厚的文化家傳,1182年張萬公為尚書右司員外郎、高霖還是一個苦學書生的時候,黃久約已經是奉旨撰寫《大金重修東嶽廟記》的中憲大夫、充翰林待制的正五品制诰頒發人員了,可見張師在清泉寺修煉的過程中,黃久約有着引領和号召作用,這一年,他還撰寫了《大金重修中嶽廟碑》,合作者為名士黨懷英、郝史,可見黃久約的詩文書法均為金朝翹楚,也就間接表明張師是此時道教的骨幹與領軍人物,不然,他是難以撼動黃久約這位“文柄”給予某些支援的。可惜此碑碎成多塊,現在可見的四塊不能湊成完整的文字,一旦再有殘碑問世,或許能夠續寫這段文壇逸事與傳奇,讓人們知道深掩的曆史與古人道心。

顔建國:東平清泉寺,“張師住在此”,張師何許人也?求解答
顔建國:東平清泉寺,“張師住在此”,張師何許人也?求解答

清泉寺西北,有崖洞,深數米,可容身數人眠居。石上巨石有字:“關家莊龍泉觀主郝師、王伯祥、陳師由知觀鄭師。郝志。至元十七年三月初九。同住一庵。”至元十七年為1280年,此時嚴實、嚴忠濟父子相繼的東平行台已經裁撤十餘年,是木華黎子孫世襲統治東平路之時,由于元世祖忽必烈的打壓,道教相對于佛教勢力銳減,在這樣的艱難處境裡,龍泉觀的全真教徒郝師、王伯祥、陳師、鄭師等人在關家莊龍泉觀的這個逼仄山洞裡修行。由此記載,可知1280年清泉寺還是一個道觀,名為龍泉觀。幾位修行者中王伯祥是全真道教華山派範圓曦的高徒,他在1254年曾是郡學生和道者雙重身份,和以後官翰林學士承旨的閻複是同窗好友,到20多年後又和郝師、陳師、鄭師等人一起在等人在龍泉觀修行,可見幾位煉師在全真道教中的不俗地位。

顔建國:東平清泉寺,“張師住在此”,張師何許人也?求解答

(全真教徒郝師、王伯祥、陳師、鄭師等人在龍泉觀的岩洞)

雖然大道教和全真教在理念上有着一定差異,但總體宣傳誠以待人、清淨無為的宗旨相同。随着全真教引起蒙元大汗的關注,北方道教三支逐漸被全真教掌控,大道教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在金朝大定年間,潛心在龍泉觀修行的張師當是傑然于世者,看大道教第三代祖師張信真生于1164年,在年近30歲即1194年擔任掌教之前曾到山東、河北等地廣泛布道授徒,他喜歡結交文士,有詩文數百篇,著有《玄真集》,是以可見這位1182年曾在清泉寺留蹤的張師極有可能就是以後光大師門、被封純陽真人的張信真,他1179年15歲跟随父親拜大道教第二代祖師陳師正為師修道,在1193年任掌教之前曾于齊魯間修煉傳教,東平須城作為山東西路治所自是大道教重視的區域,何況黃久約、張萬公、高霖等人喜結文士、聲在廟堂,自然是張信真這位修道文士刻意援結的對象,是以,他在1182年左右留迹清泉寺也就不足為奇了。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匆匆又一年,因為疫情,今年外出極少,偶爾到清泉寺和書院文友小聚,義務帶領前來的中國小生研學一些實證課題,心躁之時一鐮割草、一䦆刨地、一鍁鏟土,汗流浃背,和風而下,好不快哉;閑時,可以聽風吟、味石色、觀雲舞。想想古人為了理想得追尋可以禦寒奔波而不悔,我們今日舍離一點浮名微利,應該是對古人大德的承繼與尊崇。古代的張師雖不能明斷其人,但今天的向道自醒者盡量有我甚至是我們。清泉寺,你那小小的靜水池,能夠照亮洗淨多少染塵之心呢。

明朝 李文芝在《過清泉寺漫成》有句:“匆匆雲外客,躭僻自忘還。”今生做不成雲外之人,久來清泉寺,就苦修一顆一日三省的世外樸心吧。再來再來,有閑就來,清泉好水,永遠等待。

顔建國:東平清泉寺,“張師住在此”,張師何許人也?求解答

(作者,顔建國,著名作家,文化學者,宋元文化研究專家,系中國散文學家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數家報刊專欄作家,著有《元朝東平學派》《蘇轼與東平文士考析》《文宗義脈》《春風有約》《家鄉的石闆坡》等專著。本文由作者獨家授權釋出,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