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宋朝廷面對蒙古人的追擊時,為何退守崖山而不退守海南?

導讀:很顯然蒙元為了對付南宋的殘餘勢力可是下了功夫。由于之前幾十年攻宋未果再加上蒙哥汗被幹掉的陰影,蒙元在徹底清掃完周邊政權大理完成對宋西、北兩面包圍的情況下正式開打。在襄陽失守後元軍順江而下直逼金陵,南宋小皇帝宋恭帝求和不成被迫投降。而楊淑妃帶着兩個兒子(益王趙昰、廣王趙昺)逃走,與大臣陸秀夫、文天祥等會合組成臨時朝廷且戰且退。在元軍追擊過程中,南宋小朝廷不是沒有想過退守海南。在逃到廣東後打算去雷州(湛江),進而逃往海南。但是遭遇台風,宋端宗趙昰差點淹死。元朝也看出了南宋朝廷的企圖,搶先下手在崖山海戰前一年占領海南島。其實就是元朝不占領海南,南宋小朝廷也基本沒有可能在海南甚至所有的海外領地再次崛起。

南宋朝廷面對蒙古人的追擊時,為何退守崖山而不退守海南?

海南不能作為南宋重新崛起之地

即使海南沒有被蒙元占領,似乎也不能作為南宋韬光養晦、重新崛起的基地。雖然海南雖然屬于南宋領土,似乎對趙宋也最有認同感。但是作為反攻基地并不合适。理由如下:

首先海南島在南宋時期就是流放犯官的地方,物産貧瘠。由于海南島屬于亞熱帶氣候,是以天氣炎熱、瘴氣橫行。即使到現在,海南也不是糧食出産的富庶之地。一旦南宋流亡朝廷來到海南島,元軍肯定會封鎖甚至進攻海南島。海南貧瘠的物産不足以産出足夠的糧食加以擴軍,雖然島上有鐵礦可以鍛造兵器但是你吃不飽怎麼作戰?即使看現在的資料,海南省的糧食自給率也僅僅是57%。更何況是1000年前的宋朝時期了。

南宋朝廷面對蒙古人的追擊時,為何退守崖山而不退守海南?

況且外有元軍的攻擊,内部還有一些沒有征服的土著。是以在這個距離大陸近在咫尺的海南島做基地根本不現實。

其次海南島距離大陸的距離太近,瓊州海峽不足以成為阻擋元軍進攻的天險。瓊州海峽南北最大寬度39公裡,最窄19公裡,平均寬度不到30公裡。這個距離太不安全了。

南宋朝廷面對蒙古人的追擊時,為何退守崖山而不退守海南?

那麼我們來看其他海外島嶼是否有可能成為南宋流亡政府的崛起之地?

我們先說當時的流求(我國的台灣):台灣我國第一大島且台灣海峽也足夠寬,似乎是理想的退守之地。但是依然不可能,我們可以參照幾百年後鄭成功的例子台灣割據的例子。當時南宋沒有在此地設定州城府縣直接管理,是以即使大宋能夠進入台灣也得在防備土著的襲擾,發展生産。這樣就需要有個前提,流亡政府能夠帶來足夠的人口規模來發展。因為即使幾百年後經過鄭氏和荷蘭的反複開發台灣總的人口也不過20萬,可想而知當時的台灣的産出是如何的貧瘠。

況且養活這些人口就已經很艱難了,由于開發這麼多年也僅僅是開發了台灣西南沿海土地。是以糧食不夠吃,還需要對日本、東南亞的貿易收益才能養得起這點軍隊和臣治下臣民。當時在台灣的延平王一系也想以台灣為根基反攻大陸,反清複明。是以無論是對屯田、開發方面特别重視,當時采用的屯田和募兵制度都是非常成熟的。但是真正到台灣以後能夠維持的軍隊也不過幾萬人。是以如果用鄭成功時期的台灣形式推測南宋時期的水準,如果南宋小朝廷打算用台灣做崛起的基地幾乎是水中花鏡中月。

南宋朝廷面對蒙古人的追擊時,為何退守崖山而不退守海南?

至于東南亞,勉強算是宋朝的藩屬國。本來南宋就算是偏安一隅了,是以除了宋朝自己人家也從來沒有當回事。根據《宋史》記載雖然不少東南亞的藩屬國,但是隻是名義上的。你強大時名義上尊你當宗主,等你落魄了想去投靠反攻基本上是癡心妄想。在這種情形可以參照,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進緬甸後的待遇。在永曆帝進入緬甸後待遇非常凄慘,不但住的差而且還被強迫更換當地人的衣服。甚至緬甸國王打算在咒水之難中謀害他,如果不是沐天波替他早就被害死了。最後還是在吳三桂的軍事壓力下,朱由榔被緬甸交出被勒死。

再說當時緬甸正是吳哥王朝最強大的時候,版圖遍布高棉、泰國及寮國。都說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是以人家不會充當救世主為了你和強大的蒙元作對的。

南宋朝廷面對蒙古人的追擊時,為何退守崖山而不退守海南?

是以,無論是海南島、台灣乃至東南亞都不是南宋流亡政權借以重新崛起的基地。

我是曆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