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團圓的節日,我眷戀至深。
印象中,童年時的中秋之夜,總是皓月當空、清輝萬裡,甚是可親可愛,隻不過“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後來,從大人們的嘴裡逐漸知道了“嫦娥奔月”、“吳剛伐桂”以及“玉兔搗藥”的美麗傳說。我于是對那輪圓月更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此後,每逢中秋月圓之夜,我總是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一邊癡癡凝視着天空的那輪如玉盤般的圓月,一邊想象着那嫦娥在月中起舞的情景,仿佛還聽到了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的聲音,至今回想起來,那月光之下的遐想和幻覺依然是那麼地美好。
上國小時,我一邊背誦着“彎彎的月亮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我坐在小小的船裡坐/隻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一邊盼望着中秋節的到來,盼望着在外地打工的爸爸早點回家。這樣,我就能吃到那香甜誘人的月餅了。于是便常常念叨着“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後來,我從老師那裡得知,這甜甜的月餅關聯着民族的大義,蘊藏着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故事:元末,人民紛紛起義,朱元璋以月餅裹文作為暗号,然後各處饋贈,以聯絡各方人士,相約八月十五夜起義。
進入國中之後,我随着讀書量逐漸增多,對中秋的圓月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從書中,我知道了中秋祭月源于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目的是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其實,中秋的月亮之是以讓人看起來又大又圓,是因為到了中秋季節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地面溫濕空氣消退,天空變得清朗的緣故。
而作為傳統節日的中秋,其價值在于既展現了人們企求平安、圓滿的心理,又蘊含着在外奔波遊子及家人之間的互相思念。
難怪人們總是念念不忘蘇轼的那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的詩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