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後,諸葛亮集蜀中的軍政大權于一體,并且謹遵對劉備的承諾,孜孜不倦悉心地培養劉禅,在平定内亂上也大有作為,不僅平定了南中,而且巧妙的處理好了與東吳的關系。除此之外,諸葛亮還四處招兵買馬,培養精銳,操練隊伍,暗暗下定決心實作當年隆中的願望,匡扶漢室解救萬民于水深火熱之中。
公元前225年,為了徹底整肅蜀國内部,諸葛亮決定帶兵南下親征。公元226年,皇帝曹丕駕崩,其子曹叡繼位,即魏明帝,但年僅十四歲,年少無知,勢力單薄,火候欠佳,經不起風浪。俗話說,姜還是老的辣,曹叡登基,不明何以為政,諸葛亮常伴左右,替劉備悉心管教曹叡,但諸葛亮心中的千秋大業的念頭已然湧上了心頭。再者,公元227年,諸葛亮和昔日反叛的蒙達談判成功,并且蒙達公開聲稱,願意再次回到川蜀大軍的陣營,為川蜀效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正所謂“萬事俱備,隻欠東風”,随後諸葛亮寫下了《出師表》,以此來告訴劉禅這次的征讨勢在必行,勝券在握,除此之外,也更讓世人更加了解諸葛亮的良苦用心,公元228年,諸葛亮帶上了十萬精兵一路向北進軍,直逼曹魏軍中大營。曆史上稱之為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争”。
一、關中要道,馬谡受命扛大旗
在同曹軍交戰之前,諸葛亮便心生一計,對外宣稱蜀軍要經斜谷道,然後再進郿縣,為了使這個計謀看起來更加逼真,諸葛亮甚至讓趙雲統帥少量兵馬引曹真前來對峙。
在戰略上,諸葛亮毫無疑問是搶占了先機,他先将二十萬大軍調集到隴西,很快便成功攻下了武威和天水等要地,和長安一同對其進行夾擊。但是在關中戰場上,諸葛亮并沒有帶大隊兵馬,而是将剩下的部隊全部都鎮守在關中的要道——街亭上。
街亭是曹魏進攻川蜀之地的必經之路。如果街亭不保,那麼漢中就将面臨危在旦夕的局面!這樣一來街亭的主帥就必定需要是一個完全值得信賴,忠心耿耿,并且具有極高軍事才華的人。諸葛亮反複斟酌,冥思苦想,最終決定任命馬谡為街亭的主帥,并且命王平作為副将輔佐馬谡,讓兩人務必率軍一同拼死鎮守街亭。
馬谡此人頗為聰明,但一直不被劉備所看好,但是諸葛亮在選賢任能方面,和劉備還是有很大修出入的,劉備死後,諸葛亮在前方戰場上想要一心栽培馬谡成為蜀國棟梁之才。因為深知街亭的重要性,諸葛亮臨走之前苦口婆心,再三囑咐馬谡,一定要在山下安營才能有最大的把握阻止敵軍,勝算才更大,萬不可因小失大,思慮不周,不聽教誨。馬谡嘴上答應的很堅定答應,但是内心可并不是那麼想的,之後便和王平帶着關中所有的兵力一同出發,奔向街亭。
二、馬谡臨改孔明計,落得慘敗
馬谡領兵抵達街亭,本應該聽從孔明吩咐山下紮營,但他當他觀看過附近地勢後忽然心生一計,他自己心想,倘若我在山上埋伏,等張郃率軍來臨,我便号令我方士兵從山上沖殺而下,伏擊敵軍。于是,馬谡就讓軍隊在山上駐紮。
令馬谡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已信心十足,打好了以後坐地升官,接受萬人敬仰,諸葛亮贊美不絕,為川蜀立下赫赫軍功的時候,張郃率領曹魏大軍匆匆趕來時,遠遠的就看到看見馬谡領着關中最大的一支部隊在山上安營紮寨,心裡頓時就樂開了花立馬下令讓士兵把這座山給重重圍住,并且令全體士兵原地待命,隻用做一件事,那就是截斷馬谡帶領軍隊的糧食水源。原本還在洋洋得意的馬谡被張郃帶領的曹魏軍隊死死圍住斷水又斷糧,更别說當時心中的美事,從山上俯沖而下,一舉殲滅張郃了。
諸葛亮得到戰報後火冒三丈,氣得要吐血,一口氣差點兒沒上來。這馬谡平時看起來機靈,關鍵時刻卻如此不堪大任。而此時,諸葛亮才想到馬谡之前作為參軍,一直沒有親自上過戰場。沒有經曆過實戰,紙上談兵終究是害人害己。
街亭不保,漢中危矣。于是諸葛亮便馬不停蹄帶領着一批老弱殘軍撤回了漢中。由于漢中失去了有利的局勢,沒有辦法為隴西的大軍提供支援,是以趙雲率領的部隊被曹軍團團圍住,趙雲本人想盡辦法拼死才從敵人的包圍中逃回了漢中。
三、王平急中生智,擊退敵軍
馬谡失街亭之後,蜀軍千鈞一發,危在旦夕之時,王平為了阻止張郃乘勝追擊号召自己的一小股精銳,并且指令收攏殘軍,讓人在山谷中打起鼓來,在氣勢上做足了戲,讓張郃誤以為是趙雲率大軍趕來相助,立馬命部隊撤退。
劉備生前就非常看好王平,并且王平是劉備臨死之前精心留給諸葛亮的大将,其自身的能力并不次于魏延之下,并且心中的謀略以及遠見,眼光長度遠超劉封,并非鼠目寸光之輩,是蒙達的夷族大将。
王平是在漢中之戰過後被劉備收入囊中的,劉備這個人有一個習慣,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就像是對趙雲,關羽,張飛,魏延一樣,對于王平,劉備也是如此,在王平剛被收降的那段時間,本以為會壯士失志,被君王冷落,但現實恰恰相反劉備對王平持極高的認可态度,給王平的待遇,相比趙雲,魏延來說,更是無法相比,劉備直接讓王平做了大将,從劉備直接讓王平擔此大任這一做法來看,足見王平其實時很被劉備看重。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想到劉備的忠告,諸葛亮也給予王平一定的職位的權利,但諸葛亮自身并沒有很認可王平的才能,相比于王平,他更看重馬谡,是以就讓王平為副将協助馬谡鎮守街亭,但是指揮的大權終究是掌握在馬谡的手裡,蜀軍的生死,全在馬谡的一念之間,而王平,更多的是擔起參謀的角色,并不起主導作用,而當時的王平已經有了一隊人馬的跟随,這一對人馬是他從蠻夷帶來的,并且親自操練帶起來的精銳,他們對王平唯命是從,隻聽從王平的差遣。
街亭之戰後,諸葛亮提拔王平為參軍,統領五部,并且兼管營中大小事務。雖然王平大字不識幾個,但是對于國家來言,他是一個完全聽從軍法軍令并且忠心耿耿的大将,一旦接到下達的軍令,他便會恪盡職守。與此同時,王平懂得結合實際,靈活變通,有時也不會隻遵守“将令”,也懂得從實際出發。諸葛亮死後,王平取代了大将魏延的位置,擔起了統領漢中的大任,走上人生的巅峰。
結語:
因為馬谡沒有守住街亭,導緻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那麼如果諸葛亮當時不任用馬谡,換其他的人前往帶兵守街亭,能成功的守住街亭嗎?事實證明王平更适合作為主帥鎮守街亭,隻可惜諸葛亮當時沒用他,否則張郃很可能要提前三年退休了!
按照諸葛亮的計劃,馬谡若遵守軍令帶領大軍駐守于山下,是完全可以牽制住魏軍,守住城池的,諸葛亮任命馬谡的最大心願就是守住街亭,街亭戰略位置至關重要。但是馬谡這個人,既好高骛遠,又缺乏實戰經驗,他耍小聰明,直接違抗了諸葛亮的軍令,他思慮不周,鼠目寸光,一心隻想如何擊垮張郃的軍隊,并沒有全方面考慮,如果駐紮在山上的話,一旦被包圍,便會不攻自破,插翅難逃。
由于兩人的戰略目的完全不同,于是便發生了馬谡上山埋伏,最終被張郃重兵包圍截斷水糧最終大敗,落荒而逃。而失敗之後馬谡的表現更加讓人驚訝,重重被困軍心渙散,他不僅不想辦法穩住軍心再戰挽回局面,而是抛棄大部隊,直接逃離戰場,緻使蜀軍群龍無首,混亂慘敗不堪。如若不是王平用計吓退了張郃,收攏了蜀軍殘軍,那麼蜀軍将會面臨更大的損失!
縱觀全局,當時蜀漢最适合委派駐守街亭的大将是誰呢?最恰當的答案是魏延。因為王平當時剛被收編,資曆太淺,在蜀軍中威望太低,不足以服衆。隻不過由于諸葛亮忌憚魏延做大反叛,怕魏延分兵損傷蜀漢的實力,是以一直壓制着魏延,不願讓魏延去駐守街亭。如果當時諸葛亮讓魏延鎮守街亭,那麼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大戰定會取得更大的勝利,說不定諸葛亮真的能一統隴右,讓蜀漢實力暴增。到時候諸葛亮再回軍支援街亭,那張郃可就真的要提前三年退休了。
參考文獻:《出師表》《三國志·蜀書·董允傳》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