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朝重文輕武,為何民間關于三國人物的話本,多以武将為主?

其實對于曆史而言,不同的時代人們對它也有不同的解讀。而且由于人們來說沒有經曆過那個年代,所有對曆史的認知和了解全部出自于史書之中,這也會讓人們對曆史的認知産生一定程度的偏差,再結合時代的背景,很多時候人們就會脫離原有的曆史體系,讓曆史事實不斷的被歪曲,被誤解。其中被人們誤解最深的就是三國時期的曆史了。

對于這段曆史而言,在不同的時期也有着很大的出入,這也和每個朝代的時代背景有關。宋朝時期特殊的時代背景,也讓民間對于三國時期人物的解讀出現了一個180度的轉變,這樣的轉變不僅展現了古代人民對于英雄的崇拜,其實也展現了人民群衆“重武”的傾向,那麼北宋時期的人民對于三國人物都有着怎樣的認知呢?

一、曆史是過去的現在,曆朝曆代對古代曆史人物的認知,其實都是當下社會現實的映射

1、兩晉時期:取材曆史,貼近現實

如同上文中所說的,随着時間以及朝代的推移,人們對于曆史的解讀也變得多種多樣,有很多其實已經開始偏離了曆史的事實,而且大家所看到的史書就一定是真實的麼?答案也是否定的。

宋朝重文輕武,為何民間關于三國人物的話本,多以武将為主?

衆多記錄三國時期的史書當中,《三國志》應該算是比較中立的了,同時它編撰的時間也離三國時期較近,是以對于《三國志》而言也隻能說是無限的接近于曆史現實,但并不能說它記錄了三國時期所有的曆史樣貌。

主要也是因為《三國志》屬于晉朝時期編撰而成,晉朝作為魏國的延續,雖然已經不是曹家人當政,但對曹操等人還是要進行一定程度的美化的,是以在《三國志》當中,一直是将曹操一派視為正統,而劉備、孫權等人則是亂世當中的兩股敵對勢力。

當然在其中除了對魏國的曆史樣貌添油加醋了以外,對于蜀國、吳國的曆史還是比較中肯的,并沒有一味地抹黑。但在後世當中,通過正史了解曆史的人還是在少數,大部分人了解三國曆史的方式都是通過民間流傳的小故事,但故事一般都是取材于曆史但又高于曆史的,是以如此一來,人們對于其中一些人物的認知也就出現了偏差。

2、隋唐時期:思想轉變,人物偏差

這樣的情況在隋朝之間還好,畢竟晉朝時期與三國時期較為接近,人們對曆史的認知也較為清晰,五代十國期間戰亂頻發,人們也沒有時間去了解曆史,是以在隋朝之前人們對于三國時期人物的認知還算是比較統一的。但等到隋唐時期,國内文化領域高速發展,文人不斷增多,民間的想象力也在不斷的被豐富,關于三國時期的一些小故事也開始流傳出來,不僅人們對于三國時期人物的認知出現了偏差,甚至對于《三國志》中曹操為正統的事實也提出了質疑。

宋朝重文輕武,為何民間關于三國人物的話本,多以武将為主?

再加上隋唐時期人們的生活領域不斷南移動,經濟中心集中在了長江黃河一帶,這一帶曾經是三國時期孫吳的領地,當然孫權作為當時的一方枭雄,其實跟漢室沒有什麼根本意義上的聯系。

但他的盟國蜀國就不一樣了,劉備作為漢室後人又跟吳國站在同一立場上面,自然就受到了隋唐時期群眾的追捧認為劉備才是三國正統,而且這種思想随着時代的變遷也在不斷的發酵。

二、宋代民間對于三國曆史人物的認知,有兩個突出特點,第一就是“尊劉貶曹”現象形成,其二就是民間對于關羽等武将形象的追捧

1.時代背景下“尊劉貶曹”現象之形成

時間來到北宋年間,現在也來說說本文的主題:北宋時期的人民對于三國時期的曆史人物都有着怎樣的認知呢?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是要結合一下北宋時期的時代背景,北宋時期位于五代十國之後,屬于政權經過分裂後又一個統一的時代。

趙匡胤作為北宋時期的開國皇帝,其實他上位的過程并不光彩,是在後周君主對其極其信任下,發動兵變才坐上了皇帝位置的。

但就古代社會而言,這樣做也是與忠義二字相違背的,是以對他而言自然希望百姓們忘記這段事實。而三國時期的故事作為民間社會流傳最廣的故事之一,曹操的經曆又與趙匡胤的經曆極為的相似,同樣都是謀權篡位後才得到的政權,是以在這樣的朝政背景下,民間對三國時期的曆史認知也漸漸形成了一股“尊劉貶曹”的局面。

宋朝重文輕武,為何民間關于三國人物的話本,多以武将為主?

對于這樣局面的形成,最直覺的展現在人們對于諸葛亮這一曆史人物的認知上。在北宋時期基本上所有人都認為諸葛亮是忠義的化身,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形象也是深入人心,在這一時期的詩詞作品當中也經常可以看到諸葛亮的身影,大多數也是對于他品質方面的贊揚。

2.武将:情節淡化,能力誇大

但對于北宋民間而言,大衆階級對于深層次的精神世界并有過深的探讨,是以這些文人對于三國時期君主的贊揚并沒有在民間産生共鳴,而人民對于三國時期的一些将領更為感興趣。像是關羽不僅在民間是忠義的化身,也是骁勇善戰的代表,在民間故事中他的武勇也在不斷的被放大,就像是溫酒斬華雄、千裡走單騎的故事基本上都是杜撰出來的。

有很多人可能都不信,但事實确實是如此,《資治通鑒》當中記載:在官渡之戰中華雄甚至都沒有與關羽進行碰面,更别說交戰了,在這一場戰役中關羽也僅僅是斬殺了顔良而已。

除此以外,關羽在攻占下邳後,曾多次要求曹操将敵軍将領的妻子許配給他,但在北宋時期這一曆史情節也在不斷的被人們所淡化,關羽恰恰成為了不近女色的正人君子。

宋朝重文輕武,為何民間關于三國人物的話本,多以武将為主?

其次向人們所熟知的五虎上将,也并沒有大家所認知中的那麼厲害,就以趙雲為例,其實隻不過是當時劉備軍營中的二流将領,雖然也有些本領,但遠遠達不到武藝超群,以一敵百的程度。其實這樣的情況也在很多三國時期的武将身上出現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産生,其實也是因為北宋民間“重武”的傾向。

三、宋朝軍事羸弱,官府推行“重文輕武”思想,長期打壓武人,反而促使民間漸形成“重武”風潮,為武人打抱不平

1.長期思想壓抑下産生必然結果

相信有很多人看到這都是一臉懵,北宋年間不是一直都流傳着“重文輕武”的朝政風氣麼,那麼又怎麼談得上“重武”呢?其實對于北宋年間“重武”的傾向可是有史可據的,最直覺的一點就是在後世很多武俠題材的小說都是以北宋時期為背景的,像是《水浒傳》就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

其次明朝時期的《三國演義》當中的故事,有很多就是取材于曆史遺留下來的民間小故事,而這些小故事大多數都出自北宋年間,而且這些小故事相較于前朝而言不再描述謀臣在計謀上的神機妙算,而是偏向于武将們在戰場上的能征善戰。

當然民間的“尚武”情節并不能代表朝廷對于習武之人的崇敬,相反還有着“文不換武”的現象充斥于朝堂之上。

是以在這種對于武将的嚴重壓迫下,民間也難免會出現“尚武”情節,畢竟就任何事情而言從來都是物極必反,過分的對百姓的思想進行壓榨,抑制武将的生存空間,民間的百姓自然就會讓他以另外一種形式出現。

宋朝重文輕武,為何民間關于三國人物的話本,多以武将為主?

2.“重武”情節寄于三國故事當中

是以在北宋年間人們對于三國時期人物的認知基本上都有着能征善戰的影子存在,就以曹操為例,根據正史當中記載:除了軍事領域,曹操在文化方面也有着極高的造詣,可以說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要不然怎麼會培養出曹丕這樣的兒子。

但到了北宋年間像這種對于曹操在政治與文化方面的描述基本上很少能看到或是聽到了,基本上更多的是在戰場之上的軍事指揮能力,一代枭雄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

除了曹操以外三國時期的其他兩位君主劉備和孫權也都以是亂世枭雄的形象存在于民間。甚至在蘇轼的詩中,孫權都是一位威風凜凜的大将軍,以威勇過人對其進行形容,而且這也并不是隻有蘇轼一人覺得是這樣。

從《全宋詞》當中的很多詩句當中都能看出孫權武将的形象。相較而言劉備則比較弱一些,在北宋民間也是以為君主的影響,并未展現過多的武将之風,這主要也是因為在劉備手下的将領衆多,對他的描述也就相對而言較少了。

我們還是很容易就可以發現除了上文所說的三國時期的武将實力在北宋年間明顯誇大了以外,其中很多君主在民間故事以及詩詞中也被明顯的武将化,這其實正是源自于民間在長時間“重文輕武”環境壓抑下所爆發出來的“重武”情節。

宋朝重文輕武,為何民間關于三國人物的話本,多以武将為主?

結語:

社會環境與時代背景造就了人們對于曆史認知的不同。根據上文所述我們也能明顯的感受出來北宋民間對于三國時期人物的認知呈現出一種“武将化”的趨勢,大部分将領也被冠上了骁勇善戰的标簽,甚至有一部分還被不斷誇大與曆史事實産生了一定的偏差。

當然這些認知方面的不同主要也是源自于北宋年間對于民間習武之人的長期壓制,在長時間的思想壓制下,人們也隻能另尋出路,将這些感情寄托于民間的故事當中,這也是北宋年間民間“重武”傾向形成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