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人發動自殺式襲擊,上千清兵落荒而逃,難怪太平軍勢如破竹

1851年十一月,中國古代農民運動的最高潮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了,他們高呼着“斬邪留正”“興漢滅滿”的口号把清朝攪動得天翻地覆。

他們憑借着一萬餘日後稱作廣西老營士兵多次打敗清軍的屢次圍剿,終于于次年六月突入湖南,從此如困龍入海一發不可收拾,從此攻武昌,最終陷南京,名震天下,建号立國。氣的鹹豐釋出懸賞隻要攻破金陵平定長毛不論漢人滿人都封王。同時極大地鼓舞了天下的反清勢利,在如此聲威下,在北方活動的撚軍,也派遣使者到天京希望接受太平天國的封号,成為名義上的太平軍。

此運動也極大的改變了清朝的權力結構,漢族地方實力派在政壇冉冉升起,依靠着賣力殺漢人的功績如曾國藩等。

7人發動自殺式襲擊,上千清兵落荒而逃,難怪太平軍勢如破竹

他們的廣西老營為什麼能有這麼強的戰鬥力呢?

主要是由于廣西當地形式,因為全國人口暴漲,全國人均耕地面積劇烈降低,而廣西的形式尤其嚴峻,廣西人均耕地在當時是每人一點二畝。

許多對耕地沒有概念的人或許不甚了解,但我們要記住當時的溫飽線是“一人歲身得四畝”

不僅如此,因為全國性的人口過多,内地的人口無論豐年荒年都從内地湧向邊陲這一現象引起的土客大械鬥,正是造就太平軍戰鬥力的一大因素。

這些人隻要組織起來集中的訓練,就能爆發出不俗的戰鬥力。

相比哪些喝兵血吃空饷的的長官們麾下的吃糧當兵,當兵吃糧的官軍綠營的兵油子,兵源素質的差别可不是一星半點。

7人發動自殺式襲擊,上千清兵落荒而逃,難怪太平軍勢如破竹

況且古人雲哀兵必勝,對于太平軍們來說,不造反是個死,造反不一定死。是個正常人都知道該怎麼選這個選項。而官軍呢?對他們來說,打仗賣力,大機率死,真想升官發财,不如殺良冒功。當兵油子,天天吃饷,他們才懶得拼呢。對于清軍來說無中生勝,乃至諱敗為勝都是家常便飯。舉個例子:1851年六月八日,紮營在獨鳌山的清軍,發現有六七百名太平軍在中平村集結。這次遭遇雙方并沒近身接戰,而是遠遠的炮擊對方。

不過場炮擊,被清軍頭目周天爵大肆吹噓。“約有數千”的太平軍“直逼烏蘭泰大營”無中生有的創造了一場太平軍發起的大規模攻勢。?其“結果”也顯而易見,周天爵毫不臉紅的表示“分路轟擊,斃賊多名,該賊敗退”

7人發動自殺式襲擊,上千清兵落荒而逃,難怪太平軍勢如破竹

一次小小的遭遇,被吹噓的對太平軍造成重創,就在這種麻痹下清朝上層很自然就輕視了太平軍,而太平軍就在這種“失敗”中高歌猛進。底層的丘八也不甘示弱,還舉那場戰役的例子,照理說,紮完營之後就該設防了,什麼欄栅壕溝營壘統統整上,更何況還是大敵目前。

不過遺憾的是,因為官軍懶散是以在營地裡隻支了敞篷,什麼挖壕築壘一概沒有。反正真打起來順風搶人頭,逆風跑的比誰都快就行。至于主動出擊?除了烏蘭泰(清軍該戰役的主要軍官)“親身催促”否則我們才不賣這個命。

次日太平軍因為清軍占據着地理居高臨下半渡而擊的地理優勢。攻勢被打退了,清軍大喜過望趕來追擊。但追擊過程中,有七個人受到清軍堵截後,一不做二不休,對清軍炮兵陣地發動自殺性攻擊。

可事實有時比小說精彩,這七人竟逼得千餘名清軍“哄然由山頂潰下”全逃到山下烏蘭泰的大營。這時就有人要問了,雖然說缺少近戰武器的炮兵,可一千多人不可能全逃吧,畢竟對面就七個人。這是自然,除了望風而逃的,還有“跪受賊刃者”。

7人發動自殺式襲擊,上千清兵落荒而逃,難怪太平軍勢如破竹

七勇士奪取了威甯兵營盤後,立刻有二十多名太平軍敢來支援,他們操縱清軍留下的十四門大炮對着山下的烏蘭泰營盤一頓猛轟。這一切的一切都被烏蘭泰目睹,我們不知道他當時怎麼想的,不過事後他寫給鹹豐的周折都神神叨叨的。“奴才在山下看的甚真,僅七賊……以一千官兵不敵七賊,實屬情理之外”

太平軍廣西老兵的戰鬥力在此戰之中可見一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