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仔”,這是抗日名将薛嶽的綽号,而以薛将軍在抗日戰場上的表現來看也的确對得起這個稱号,足迹遍布大半個中國,其中由他所主持的萬家嶺戰役(
抗戰時期唯一一場幾乎全殲日軍整個師團的戰役
)和長沙會戰(
三次大戰共取得殲敵約11.75萬人的輝煌戰績
)則更是将軍這一生中最大的功績,而也正是這樣的一位名将,蔣介石卻為何在發動内戰後沒有将他當做“主力”來使用呢?

衆所周知,蔣介石用人有“三大标準”,一是同鄉,二是黃埔軍校或保定軍校畢業的學員,三是姻親,而薛嶽從資曆上來看的話,他隻勉強符合蔣介石的第二條标準——保定軍校畢業生,說到這可能有朋友要提問了,既然資質不夠,那為什麼蔣介石會放心他在抗日戰争期間統率數十萬大軍和日軍交戰呢?其實在這裡,咱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物——陳誠,此人是蔣介石的心腹愛将,有着“小委員長”之稱,更是國民黨軍中為數不多的幾位可以同時符合這三個标準的“浙江人”,而陳誠和薛嶽的關系也不一般,兩人同屬保定軍校畢業,有師兄弟之情,并且都在粵軍中服過役,在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陳誠曾為了配合薛嶽所部作戰,主動發起宜昌反攻戰,迫使兵力本就已經捉襟見肘的日軍在丢下上萬具屍體後再次無功而返,由此可見,蔣介石之是以在抗戰期間如此信任薛嶽,這與陳誠不無關系。
除了和陳誠的關系好之外,薛嶽早年就曾堅決執行過蔣介石“圍剿”紅軍的計劃,并一路從江西追到大西南地區,總行程約兩萬餘裡,給紅軍造成了巨大威脅。
西南戰事結束後,薛嶽雖然未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但卻在轉戰途中“撒豆成兵”,将中央軍的勢力也帶到了各個地方實力派的地盤之上,為蔣介石統治西南各省擴充了勢力,為此,薛嶽還受到了蔣介石的嘉獎并被晉升為陸軍中将。淞滬會戰爆發後,薛嶽被蔣介石任命為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集團軍
總司令,劃歸由陳誠所指揮的左翼軍戰鬥序列,這一舉動無疑是将薛嶽推給了陳誠,而陳誠也十分“會做人”,自此便一直都将薛嶽當作“接班人”來看待,以至于他在升任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之後都仍然将大權放心交給了薛嶽,自己隻做個名義上的“司令長官”(當時陳誠身兼數職,根本照應不過來第九戰區,是以該戰區的指揮權便一直掌握在薛嶽手中)。
綜合以上所述,薛嶽在蔣介石心中的地位自然不低,但為何他會在内戰中沒有被當做“主力”來用呢?
1946年6月,蔣介石不顧人民群衆的強烈抗議,悍然發動内戰,并派出薛嶽進攻蘇北、安徽、山東各解放區,結果僅半年多的時間,薛嶽就因為連戰連敗引起國民黨高層的不滿,很多人都建議将他革職,而老朋友陳誠此時的處境也十分尴尬,作為參謀總長的他也因為整個戰局的失利而受到各方責難,要不是蔣介石緊急将他調到東北戰場上接替熊式輝,那他在南京的日子也不會好過,而随着陳誠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失利,薛嶽自然也沒有了“背景”,隻得卸職回南京複命,而這短短的半年時間便是薛嶽在解放戰争中唯一一次短暫的亮相。
回到南京後不久,恰逢正趕上國民政府選“總統”和“副總統”,毋庸置疑,蔣介石肯定是闆上釘釘的“總統”,但“副總統”是誰就說不好了,于是薛嶽便聯合粵軍将領中的張發奎、餘漢謀等人
成立了一個競選小組準備為
孫科
競選副總統籌經費、拉選票,還非正式地内定了一個孫科的“
影子内閣”
(内容大體是任命張發奎為國防部長,薛嶽為參謀總長,餘漢謀為軍政部長,
陳策
為海軍部長,
李漢魂
為内政部長,
鐘天心
為教育部長),結果事情敗露,導緻本來就疑心病重的蔣介石愈發覺得薛嶽不可再用了,于是在經曆過此次事件後,薛嶽算是被徹底踢出了核心圈子,直到三大戰役結束,蔣介石手中的牌出完之後,為了籠絡粵系的各位要人,蔣介石才不得不将張發奎、薛嶽等人重新啟用,企圖利用“粵人治粵”的口号來吸引這些出自粵軍的将領來守衛廣東地區。
解放戰争後期,吳奇偉
與其他7位粵系将領一同宣布起義,為粵東一部分地區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貢獻,但薛嶽卻并不打算就此罷休,企圖再次利用“伯陵防線”來抵禦人民解放軍,結果一戰便被徹底擊潰,他本人也不得不跟随蔣介石一同敗退至台灣,從此過上了賦閑在家的日子。
1998年5月3日,薛嶽将軍在台灣逝世,享年10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