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有四大名将,其中兩個在秦國,他們分别是白起和王翦。
另外兩個在趙國,分别是廉頗和李牧。
白起的功勞,基本上都是在秦昭襄王時期立下的,同樣,當時廉頗也是趙國最著名的将領。
王翦主要是在嬴政時期立下的功勞,和他對标的是趙國的李牧。很顯然趙國的兩個名将,在曆史功績上,沒有白起和王翦功勞大。
這倒不是說廉頗和李牧比不上白起和王翦,主要是趙國的君王太昏庸了。沒有一個好的君王,臣子本領再大,也沒有辦法發揮。
白起和王翦相對來說,他們為秦國效力,遇到了好君王更幸運一些。
但是,白起和王翦相比,他們的功勞大小也不一樣。幫助嬴政滅掉六國的人是王翦,很顯然,王翦的功勞更大一些。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白起和王翦相比,他的軍事才能并不比王翦差,不過,他落得了一個被秦王賜死的下場,這個還是很可悲的。
王翦就好得多,白起和王翦相比,他到底差在了哪裡?

都和趙國名将交手過,用反間計取得了勝利
白起打赢長平之戰
白起人送外号“人屠”,就是說他是戰國時期殺人最多的一個将領。有一項統計,戰國後期戰死沙場上的人總共也就是110多萬,白起一個人就幹掉了90多萬。
這個也好了解,僅長平之戰,他就殺了趙國四十多萬人。白起的事業高峰,也是因為打了長平之戰。
在這一戰當中,他打敗了趙括,讓和秦國實力不差上下的趙國迅速的衰弱了下來。當然了他能夠取得這一次戰役的勝利,都是因為利用了反間計。
本來趙國是讓老将廉頗應對秦軍的, 而且廉頗應對的也很漂亮,至少秦軍三年都沒有能攻下趙國的寸土來。
這樣消耗下去,對秦國是不利的。索性他們就用了反間計,把廉頗給換了下來,把無能的趙括給換了上去。
趙括上來後,秦軍将領就換成了白起。
白起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最終擊敗趙括,赢得了這一場戰役的勝利。試想一下,若是趙國沒有換趙括,戰役會是什麼結果呢?
王翦滅了趙國
王翦在滅趙國的時候,他最大的對手就是李牧。本來趙國在被滅之前,李牧帶領着将領打敗過秦軍。
到了王翦來滅趙的時候,他就選擇了不和李牧死磕。因為死磕對誰都不利。鹿死誰手也不好說。
最終王翦也是選擇用的反間計,以最小的代價換取趙國的滅亡!
這個反間計就是收買趙國的大臣,讓他們說李牧的壞話。最後,是一個叫郭開的臣子,說服了趙王。
趙王秘密的把李牧給殺了。殺了李牧就等于是自毀長城,劉牧不在了,王翦的秦軍到了邯鄲,就把趙國給滅了。
不管是王翦還是白起,他們的軍事才能都是不差上下的,而且他們用病很靈活,能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不打了,選擇其他的方式取得戰役的勝利。
當然了他們還打了很多勝仗,這裡我們就不多說了。說了上面這些,隻要清楚他們兩個能力相差是不大的就可以了。
我們再繼續說,他們兩個人的差距在哪裡。
王翦對比白起,能屈能伸,更有大智慧
白起違抗指令被賜死
為何說王翦比白起更有大智慧呢?
這要從白起被賜死說起,為何他會被賜死呢?
說白了他讓秦昭襄王失望了,秦昭襄王讓他帶兵去滅趙國,他甯死也不去。作為将軍的,若是不聽君王的調遣了,他距離死也就不遠了。
白起也有不去的理由,去滅趙最好的時機給錯過了,本來他打赢長平之戰的時候,是滅趙的最佳時機。
但是,秦昭襄王沒有這樣做。等到趙國休養生息,實力上來之後,秦昭襄王讓他去滅趙國,他當然不願意去了。
更何況魏國、楚國的救兵已經來了。
白起不去,秦昭襄王就廢掉了他的爵位,把他給趕出都城去了。在他被趕出都城的過程中,又有小人誣告他,說他對秦王不滿罵罵咧咧。
秦昭襄王就下令讓他自殺了。
王翦聰慧過人,能屈能伸
王翦滅楚國,給嬴政要了六十萬大軍。這六十萬大軍是秦國的全部兵力。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如何讓嬴政對王翦放心呢?
王翦很聰明,他給嬴政談條件,讓嬴政給他封官加爵,給他兒子封官加爵,給他們家族賞賜金銀和土地。
這些都要到手,他才肯出兵。
甚至到了他們出發的路上,王翦還催促嬴政,許諾給他的東西,有沒有落實到位。
有一個小兵不了解王翦的做法,王翦就告訴他們,他這樣做就是為了自保呀。因為貪财重利的人,往往是沒有野心的。
他越是貪财,秦王嬴政對他就會越放心。這說明王翦對君王的心思把控的是十分的到位的。
反過來看看白起,他在這方面就差的很遠。
為何說王翦能屈能伸呢?
因為在剛滅楚的時候,嬴政羞辱過他。當時,嬴政問王翦滅楚國要多少人,王翦說非六十萬不可。
嬴政問李信,李信說二十萬足矣,嬴政說王翦将軍老了,不能打仗了。結果李信打了一個打敗仗。
就是在李信失敗之後,王翦重新帶領六十萬大軍滅楚去的。
王翦能夠做到心平氣和的看待這件事,也不舊事重提。白起就不行,君王的指令他不聽,讓你滅趙你就去,若是真這樣也不至于把命給丢了吧。
即便是打了敗仗,也不會影響白起的名聲的,勝敗乃兵家常事,更何況是白起這樣的名将。
白起和王翦遇到的君王不一樣
白起遇到了不那麼自信的秦昭襄王
白起遇到的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殺白起是聽信了宰相範雎的讒言。本來白起打了長平之戰,想要滅掉趙國還是很容易的。
但是,最終秦昭襄王沒有讓他去,原因就是宰相範雎不讓。說還是讓秦兵休養生息,過一段時間再去滅趙。
事實上範雎這樣做,是怕若是白起滅了趙國,他的功勞就超過範雎這個宰相了。是以,他要阻止白起滅趙國。
最終,也就導緻了白起的悲劇人生。
白起的悲劇可以是他遇到了一個不自信的君王導緻的。若是秦昭襄王不問範雎,就認準了滅趙這一條路,不問任何人就是滅趙。恐怕,趙國早就被滅了吧。白起也不可能被處死吧。
王翦遇到了一個好君王
嬴政是一個知錯能改的人,就好比李信打敗仗之後。嬴政意識到是自己的錯誤,導緻了秦軍被羞辱。
是以,他主動找到王翦,向王翦道歉,說當初若是聽了王翦的話,給王翦60萬大軍去滅楚國,也不會遭受今天的恥辱。
能遇到這樣的君王,是王翦的榮幸。相反,秦昭襄王就沒有這個覺悟,他可能犯錯後給一個将軍道歉嗎?
甚至白起這麼重要的将領,被冤枉死了。他還被蒙在了鼓裡,這就是白起的不幸之處。
總結
王翦能夠幫助嬴政滅六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生在了一個好時代,遇到了一個好君王。正是因為時代好,遇到的君王好,王翦才能善始善終的。
說白了就是嬴政比較自信,不管是誰,他都能夠搞定。不怕這些将領造反,要知道嬴政是沒有殺過功臣的一個帝王。
相反白起就不一樣了,他的功勞甚至不比王翦差。但是,他最後落得一個被賜死的下場,原因就是他遇到了一個沒有嬴政自信的君王,喜歡被宰相利用的君王。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