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唯晨
之前我曾提到過一個觀點,看一個人能不能成才,并不是看其會不會學,而是看其會不會玩。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個言論簡直是在搞笑,可事實上它确實更加貼近現實。
同樣,看一個人的生活能不能過得越來越好,不是看他會不會省錢,而是看他會不會花錢。
富裕的生活從來都不是省出來的,賺錢需要技術,花錢需要藝術。
懂技術的人隻要埋頭苦幹或多或少都能賺到錢,但關于花錢幾乎很少有人會對其做深入研究。
比爾蓋茨曾說:“巧妙的花一筆錢和掙到這筆錢一樣困難。”花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把錢花在哪些地方,那就代表着這個人的思想層次和内心真實的需求。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個人花錢的方式和他的生活層次有緊密的關系。在這背後藏着的是真實的心理。
有的人總是過度樂觀,對自己賺錢的能力充滿自信,總會腦子一熱超前消費。
這種人很有可能是一種心理缺失,有時候他們的消費并不代表真正喜歡一樣東西,而是虛榮心在作祟。
超前消費的人看似生活潇灑,實則安全感缺失,正因為内心所需要的東西比較多,是以想方設法通過其他途徑來彌補,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作“心理補償機制”。
生活檔次的高低并不取決于外在物質的品牌,那些喜歡穿名牌又愛顯擺自己的人,可能經濟條件不算很差,但他們的日子則難以有大的提升。
其實金錢是一個有靈性的東西,一個人對待金錢的态度,往往就是他對待生活的态度。
既會賺錢又會花錢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而生活中大部分人所謂的會花錢,并不是真的會花,而是一種毫無計劃的消費行為。
盧梭說:“我們手裡的金錢應當是保持自由、實作價值的一種工具,而不是看重金錢,直到使自己成為金錢的奴隸。”
會花錢的人會巧妙地避開身邊那些消費主義的陷阱,他們能夠時刻保持清醒,将錢花在該花的地方。
不會花錢的人則常常沖動行事,消費之後又後悔。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有的人為了面子而活,有的人隻為自己的内心而活。
一個人的生活能否越過越好,取決于其對人生的看法。丢失自我的人,即便外表光鮮亮麗,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隻有那些能夠找尋真實的自己,并且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将生活越過越好。
看一個人的層次就要看其是将錢花在世俗的眼光上,還是隻為自己内心的充盈而買單。
花錢雖然隻是一件小事卻能真實地反映出一個人對待生活的态度。
目光短淺的人,隻遵循原始的欲望放縱自我,毫無計劃。目光長遠的人,自律節制,在花錢這件事上會堅持“好鋼用在刀刃上”的基本原則。
一個人将錢花在哪裡,他的收獲就在哪裡。如今早已過了以溫飽為重心的階段,提升内在才是重點。
花錢的情況分為兩種,一種是純消耗,另外一種是半投資。純消耗的錢花出去就沒了,半投資的錢還能回來。
有計劃的人一般不會讓自己的消費呈現純消耗模式,他們一邊支出一邊記賬,不會為了省錢而省錢,卻會讓每一筆錢都去向清晰。
我們的生活從來都不會隻停留在表面,是以不必糾結于世俗。
要把自己的錢花在更有意義更值得的事物上,學會投資自己,才能更好地實作人生理想。
過度節儉的人雖然能夠安穩度日,卻很難擁有幸福感。
合理地安排每一分錢,既讓自己的生活過得舒适,又保持手中的資金穩定周轉。
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一邊體味着心酸和無奈,一邊尋找着快樂和幸福。
生活的模樣從來都沒有過于美好,隻有學會了藝術加工,才能讓體驗不會太糟糕。
《茶花女》中有句話這麼寫:“金錢是好仆人、壞主人。”究竟是做金錢的主人,還是做金錢的奴隸,并不取決于金錢本身,而取決于擁有它的我們自己。
我們既要精于算計,也要給予自己适當的獎勵。人生要有獎勵作為鼓勵,才能有不斷前進的動力。
每個人花錢的方式不同,是以經曆的人生也不會相同。會花錢的人把錢當工具,不會花錢的人被經濟綁架。
内容來源公衆号:唯晨【ID:weichenip】
作者簡介:唯晨,自由撰稿人。熱愛文學,對詩詞及文學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希望能通過文字帶給你精神上的放松,願你的生活在遇到我的文字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