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曆史最令我們驕傲的應當就是唐朝,在盛唐時期我國可以說站在世界之巅的位置上。
周邊國家例如日本、北韓都來向我們朝拜、學習,我們還建立了絲綢之路與西域做起了生意。

唐朝的繁榮是從經濟到政治,再到軍事等多方面的強盛,也正是如此我們才能夠受到衆多國家的仰慕。
但不為人知的是在繁榮的唐朝,也多次發生過受邊境侵擾、挑釁之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吐蕃将領逼退薛仁貴。
薛仁貴可謂是唐朝難得的一位将才,他是皇帝唐高宗的外戚,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對于大唐的穩定有着舉重若輕的作用。
然而卻在與吐蕃的大非川之戰上被打到潰不成軍,使得他是以名落千丈,往日的輝煌也随之煙消雲散,能打敗唐朝名将的究竟是誰呢,他就是當時的吐蕃将領論欽陵。
野心勃勃的吐蕃将領
這位吐蕃将領正是當時吐蕃領袖祿東贊的兒子論欽陵,說來有趣,他與薛仁貴有同樣姓氏都姓薛,但因為他的血統高貴和家族的習俗,名字中并不會帶上這個漢人的姓。
不過從這個緣分上也可以看出,或許論欽陵就是薛仁貴的死對頭,薛仁貴或許從未想到過自己的一世英名會被同姓的本家毀于一旦。
其實論欽陵能有如此大的作為也并非偶然,他自幼就聰明伶俐,而且舞刀弄槍也有一套,在論欽陵青年時期他就顯示出了超越同齡人的優秀。
不僅如此,論欽陵還很有謀略,他是首領的後代對于高位自然有渴望,以至于他早早就開始為自己培養親信,在王室中立穩腳跟。
在父親祿東贊去世後,他便把持了朝政,當大權在握之後他也沒有懈怠,可以說論欽陵的野心不僅限于在吐蕃稱王,他是想與大唐一較高下。
對于其他人來說這可能是癡心妄想,但是論欽陵還真的有這個能力,當時的吐蕃在文成公主的帶領下經濟蒸蒸日上,但其他方面就很薄弱,與大唐自然是無法比拟的。
論欽陵也深知這一點,他便開始暗暗努力,沒過多久便将吐蕃的政治、軍事都發展了起來。
不過,即使吐蕃正在快速發展中,想與大唐一較高下還是不夠的,是以,論欽陵便開始想出了各種招數來挑釁唐朝。
在那時唐朝與西域的絲綢之路發展得很紅火,雙方都靠着絲綢生意大力發展經濟,而論欽陵帥兵入侵唐朝的安溪寺鎮,這個鎮正是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這樣一來唐朝與西域的絲綢生意勢必受到影響,唐朝少了這部分的經濟來源,國庫肯定是會受到重創。
大非川之戰受到重創
唐朝可是當時世界第一大王朝,怎麼能受一個小小吐蕃的氣,唐高宗立刻派名将薛仁貴去攻打吐蕃,要狠狠給這個小國一個教訓。
随後薛仁貴便率領5萬唐朝精銳部隊,另外還有吐谷渾以及周邊的從國部隊的10餘萬人,共同出擊攻打吐蕃,這便是曆史上很有名的大非川之戰。
得到薛仁貴要來的消息,論欽陵便立刻開始想對策。當時論欽陵手中也不缺兵力,他能調動四十萬大軍,要比薛仁貴的兵力高出幾倍。
但畢竟是小國,他們的軍隊作戰能力遠不如大唐的軍隊,是以論欽陵并不敢硬對硬地與薛仁貴較量。
論欽陵這人最厲害之處不是上陣殺敵,而是謀略過人,他很快想出了計謀,他立刻派探子去打聽薛仁貴的一舉一動。
當得知薛仁貴的部隊兵分兩路之後,論欽陵便下令圍攻薛仁貴的補給部隊,而薛仁貴帶領的主要部隊也掉進了論欽陵四十萬大軍的包圍圈。
縱使薛仁貴再骁勇善戰,也無法抵抗如此懸殊的軍事力量,再加上薛仁貴的補給力量也被包圍無法支援,最終使得大非川之戰慘敗。
要知道薛仁貴可是唐朝名将,這樣慘敗給一個吐蕃乃是莫大的恥辱,唐高宗自然也不能容忍這樣的恥辱,最終降罪于薛仁貴。
昔日的英勇武将是以一戰身敗名裂,這對于薛仁貴來說可謂是一生的恥辱,對于大唐來說也非常恥辱,大唐被一個小吐蕃重擊,這使得大唐至高無上的地位受到威脅。
很多蠢蠢欲動的小國都開始懷疑大唐已經在走下坡路了,他們想要謀反的心更加強烈,而吐蕃則是一戰成名,威望一下子就上升了不少。
唐高宗豈能容忍這樣的屈辱,随後又派出總督李敬玄去攻打吐蕃,可是名将薛仁貴都無法與之抗衡,更何況李敬玄。
這次論欽陵都沒有使用計策直接正面與李敬玄作戰,最終結果仍然是吐蕃大獲全勝,這一戰更是挫傷了唐朝的士氣,使之後大唐都不敢輕舉妄動。
無法改變的命運
一個王朝究竟能不能走向強盛,并不單單取決于首領的能力,更要看天時地利人和,就比如吐蕃,雖然論欽陵能力出衆,但當時的大唐的确各方面都很發達,是其無法輕易推翻的,以至于雖然論欽陵與唐朝作戰勝了幾次,但最終仍然是被诏安。
随着曆史的推進,吐蕃内部也出了很多問題,論欽陵的親信受了武則天的反間計,最終将論欽陵謀殺。
再加之吐蕃後代全部歸降于大唐,在唐朝謀取了一官半職,曾經那個能夠戰勝大唐的吐蕃便煙消雲散了。
結語
不可否認論欽陵是一個能力極強的人,但對外作戰是一把好手,并不意味着玩弄權術也可以得心應手。
而一位好的首領除了能應對外敵,更應該能治理好自己的内部力量,當然,吐蕃的失敗除了自身的問題以外,還有一個就是當時的曆史趨勢的确是唐朝站頂峰。
當時的唐朝各方面都發達,再加上每一任君主幾乎都有勇有謀,使得唐朝一直處于上升階段,一個吐蕃的侵擾本就算不上什麼大事,隻可惜論欽陵未看清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