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齊雲轲

明朝正統八年(1443)九月的一天,在姚江(今浙江省餘姚市)龍泉山的山頂,一位布衣之士成器,鄭重地設立了明朝大臣劉球的靈位,犧牲香煙齊上,敬酒者三,而後率領家人嚎啕大哭,涕淚如雨,如喪考妣。
成器哭祭之事,被明朝人邵寶作詩曰:“萬古興亡淚滿箋,一壇遙憶祭忠年。大書筆在憑誰執,高調歌沈待我傳。無地可投湘水裔,有天應照越山颠。布衣闵世尤堪吊,何處松楸是墓田?”
成器,一介布衣,緣何要對一個死去的朝中大臣如此高規格地進行祭祀呢?
一、青年才俊
劉球,出生于明朝太祖皇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今江西省安福縣人。他自幼勤學好問,樹立了遠大志向和崇高理想,以孟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為己任,誓要“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個頂天立地、為國為民的人。
劉球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青少年時期,劉球一邊遍訪名師學習,一邊遊曆,對民間疾苦有一定的了解。
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奪位時,年少的劉球明白自己解決不了這樣的大問題,就閉門讀書,苦心孤詣研究學問。
在國家升平景象出現後,二十多歲的劉球為了實作自己的人生抱負,與當時所有的年輕人一樣,走上了科舉考試的道路。
幾經周折,劉球在永樂十九年(1421年)考中了進士。當時,明朝政府正在進行遷都,加之對蒙古的征戰十分頻繁,冷落了進士們,臨時沒被授官的劉球見此,傳回家鄉,繼續讀書。
在家鄉,劉球一邊讀書,一邊招攬年輕人授課教書,由于他的名氣大,是以門生很多,多是慕名而來。
幾年後,劉球的賢能之名廣播天下,連朝中重臣胡濙都驚動了。在胡濙的大力舉薦下,明宣宗朱瞻基授予劉球禮部主事之職,使其得以到京城做官。
二、得罪權宦
劉球入朝為官後不久,明宣宗朱瞻基英年早逝,幼子朱祁鎮繼位為明英宗。小皇帝才八九歲,正是接受教育的好時候。在太皇太後張氏的謀劃安排下,因劉球在家鄉當過教師且成績突出,又經胡濙推薦,最後以劉球侍講經筵,成為天子的近臣。
但是過了不久,劉球就因為在明英宗面前旁敲側擊權宦王振的不法行為,而遭到王振的忌恨和報複,被排擠出去,去編修《宣宗實錄》,改當翰林侍講。
見堂兄劉球入朝為官了,遠在莆田縣任知縣的劉玭托人入京送給他一匹清涼夏布,以便于他在夏天安睡。劉球見此很生氣,認為弟弟是巧取豪奪民脂民膏,就原封不動讓來人帶回,并寫了一封家書嚴詞警告他要好好做父母官,多為百姓們做好事、做實事,不可損公肥私、欺壓百姓。
正統六年(1441年),因王振大力堅持,明英宗決定再次大舉征讨麓川,平定不服明朝政府統治的雲南土司思任發。
此時,王振的勢力已經很大,見小皇帝支援他征讨麓川,群臣唯唯諾諾不敢反對,就連重臣楊士奇也不敢明确表态反對出征,隻是說:“自古聖人不輕言兵,但願大兵之行,必出萬全。”一方面不明确表态支援出兵,另一方面又怕得罪皇帝和權宦,表明自己不是不支援出兵,隻是希望出兵要考慮周全,不可貿然行事。
見此,王振正得意自己又要建功立業、揚名立萬了,不料此時一個人站了出來,明确表示反對現在出兵征讨麓川。
衆人一看,又是劉球。
劉球陳述不出兵的理由是,麓川叛亂隻需派人招撫和解便可,不需勞師遠征;現在最需要做的,不是針對西南,而是北方蠢蠢欲動的蒙古,國家應該操練軍隊,加強防務,時刻防備蒙古入侵。
劉球的話,令王振惱怒,也讓明英宗不爽:朕曾祖父成祖永樂皇帝在世時多次遠征蒙古,蒙古早就被我大明打怕了,你在這瞎咧咧個啥?是想抖老祖宗的醜處嗎?
是以,劉球此舉非但未被采納,還惹得皇帝、權宦都不高興。
三、硬氣而死
正統年間,特别是正統七年(1442)太皇太後張氏死後,明朝實際上的大當家人不是皇帝明英宗,而是看着皇帝長大的宦官王振。
王振本是知識分子,幾十歲了見自己沒什麼前途,為了換個活法,就淨身入宮。因王振有文化,得以服侍幼主,認為奇貨可居。小皇帝讨厭上學,他就帶着小皇帝出去放鳥趕馬遛狗,哄得小主子十分開心,也逐漸将權力握在了掌心。許多不順從他的大臣,接連被排擠出去,甚至丢官、入獄、被殺。
劉球得罪了王振,王振豈肯放過他?
正統八年(1443)八月二十四日,一陣電閃雷鳴,皇城奉天殿被雷擊中了。小皇帝和王振心中有鬼,認為是自己胡作非為,惹怒了上天,是以上天示警,就下诏辍朝三日,全國禁止屠殺生物17天,又派人祭告天地,表示檢討。
見此,劉球認為匡扶社稷、勸谏君主的機會來了,忙上書,提了十條建議,勸皇帝要勤聖學以正心德,親政總攬大權,選賢任能,澄清吏治,慎刑罰免冤獄,修武備防外患。
劉球的這封《修省十事疏》,對皇帝寵信王振胡作非為進行勸谏和控告,對國家存在的問題深感憂慮,期盼皇帝能乾綱獨斷,勵精圖治,嚴防蒙古外患,做一個聖明之君。
結果,疏入後,劉球就倒黴了。
正在此時,翰林修撰董璘想做太常卿事神,而劉球曾經上書說“太常不可用道士,宜以進士處之”。王振就誣陷董璘和劉球同謀,以權謀私,随即派人将二人投入诏獄。
王振交代錦衣衛指揮馬順要“好好招待”劉球。
有一天,王振特意去看看劉球在獄中情況過的如何。他牽着一條惡犬,勒令劉球屈膝下跪,放出話來:“隻要你劉球給狗磕頭,我馬上放你回家。”
劉球輕蔑地朝王振吐一口痰。
王振惱了,上前抓着劉球的頭發晃着,問:“老子就是要總攬朝綱,怎麼了?你還說啊,上書啊!”
劉球怒視道:“忠臣之言就是如此!”又對着王振的惡犬起誓:“我劉球若是辜負國家,請食我肉!”
馬順見此,拔刀砍掉了劉球的頭顱。但是,劉球的身體還不倒下。馬順命人将劉球的身體肢解了,投喂惡犬,惡犬卻身子往後退卻,不敢近前。
見狗不食其肉,王振命馬順派人将劉球的屍身包裹着埋在了錦衣衛後邊的空地裡。董璘偷出劉球穿過的血衣送還劉家。後來,劉球的兒子劉钺找到父親一條殘臂,用血衣裹起來安葬了。
劉球在舉朝上下無人敢逆權宦王振的情況下,堅持正理,效忠國家,不畏強暴,敢于鬥争,用一身浩然正氣挺起了士大夫的不屈脊梁,為世人所敬仰。
劉球冤死後六年,到正統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入侵明朝。明英宗聽信王振之言,貿然出征,結果兵敗,在土木堡被俘,王振也在軍中被明軍将士怒而打殺。景泰帝即位後,馬順作為王振餘黨,被大臣們在朝堂之上憤然打死。另一個陷害劉球的大臣彭德清從土木堡逃歸明朝,被景泰帝投進監獄而死,後又下诏将他戮屍以洩民憤。
明景帝朱祁钰深感劉球對大明王朝的忠誠,于是追贈他為翰林學士,另谥号忠愍,還在其家鄉立祠歲歲祭祀。
(劉球的楷書墨迹)
【作者簡介】齊雲轲,男,教育工作者。近年來,陸續在各級媒體發表作品90餘萬字。系河南省作協會員。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