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唐尚武與宋明崇文立國性格決定國家命運

今人常言: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雖然不是絕對正确,但還是适用多數情況,而且不單指人,國家亦是如此!

比如我們現在一提到漢唐,就是強漢盛唐;提到宋明,就是積弱積貧。這主要還是因為漢唐側重于尚武,宋明偏向于崇文,四朝立國之初就決定了這種基調!其尚武具體表現在漢武帝登基之後,發動對匈奴的反攻,使之遭受毀滅性的重創、東漢班超“投筆從戎”;唐朝滅東西突厥、征服高句麗。甚至漢朝還有獨漢以強亡的說法,唐太宗也是天可汗、耀威異域。

而到兩宋,貫穿一朝都是與遼、金、西夏、蒙古分别對峙,國力懸殊、難有勝局;明朝洪武永樂時期雖然有漢唐之風、萬邦來朝;但宣德之後撤軍安南、對峙北元,正德萬曆對外征伐也是個例,導緻後期明亡清興,數萬八旗征服萬萬子民的天朝上國,很難說它們和崇文沒有關系!

漢唐尚武與宋明崇文立國性格決定國家命運

圖1|萬邦來朝

對比鮮明,但我們也不能說尚武一定強過崇文,因為華夏千年,老祖宗都信奉以德服人,教化萬民:

君不見南宋覆亡,崖山十萬投江海?

君不見明朝亡國,反清複明數十載?

是以尚武與崇文的優劣對比,不能一錘定音,必須從多方面去分析。

其實這四朝在古代的所有王朝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其國祚都在三百年左右,雖然漢朝長點,但分東西。它們不似秦隋短祚;也不似商周分裂;更不似魏晉、五代,短祚、分裂一樣不落!是以尚武與崇文,實際上隻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立國基調!立國基調不同,國家命運也大相徑庭!漢朝尚武,後期演變成各種諸侯,最終分裂出三國;唐朝尚武,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最終導緻五代戰亂不休(五代十國君主很多起于唐末藩鎮)。

宋明崇文,持續積弱亡于異族。

尚武多分裂,崇文易亡國!各有千秋,都有短闆!

漢唐尚武與宋明崇文立國性格決定國家命運

圖2|崖山海戰

從上面的事例也可以看出,最好還是崇文不抑武,尚武兼修文。《魏書·高祖紀下》對這一狀态也有很好的诠釋:

國家雖崇文以懷九服,修武以寧八荒,然於習武之方,猶為未盡。

國家崇尚文化來教化萬民,懷柔遠方;整修武力來震懾敵人,保障邊疆安定!是以文武兼修,缺一不可!實際上除了兩宋,漢唐明三朝在一段時間内都是二者并重,是以漢朝早期才有了漠南無王庭,漢賦耀千古;唐朝早期才能震懾四夷、唐詩經久不衰;明朝才有了永樂時期的萬邦來朝,衆多小說流傳至今。但是它們終究不能保持,才讓今人談到這些曆史時期有意猶未盡之感!

既然二者兼修更好,為何四朝統治者不乏英主,卻不改變保持、兼修文武?其實更多還是當時環境決定的,時勢造英雄。

漢朝:承先秦尚武之風,到東漢,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難興文化

漢承秦制,而先秦在列國紛争、兼并激烈的環境中,統一和生存成了當時的主旋律,是以尚武變法以強國,貫穿商鞅之後的秦國一百五十年。而漢朝也繼承了這種尚武之風,雖然有早期的七十年和親,但是到武帝時期,國力允許後立馬反擊,更在彼時誕生了衛霍之流,封狼居胥、漠南無王庭。此後到東漢也仍然延續:班超投筆從戎,窦憲大敗北匈奴!到了東漢晚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而外戚多武将,比如窦憲、梁冀、何進之流;宦官更不可能崇尚文化,甚至他們在末期還慫恿桓、靈二帝發起了兩次黨锢之禍,以至于彼時文臣、文人、文化都遭到毀滅性打擊!《後漢書.孝桓本紀》和《後漢書.孝靈本紀》分别記載了下來:

(桓帝延熹九年【166】)六月庚申,大赦天下,悉除黨锢。(靈帝建甯元年【168】)九月辛亥,中常侍曹節矯诏誅太傅陳蕃、大将軍窦武及尚書令尹勳、侍中劉瑜、屯騎校尉馮述,皆夷其族。(靈帝熹平五年【176】)閏月,永昌太守曹鸾坐訟黨人,棄市。诏黨人門生、故吏、父兄、子弟在位者,皆免官禁锢。

漢唐尚武與宋明崇文立國性格決定國家命運

圖3|黨锢之禍

唐朝:軍鎮起家,融合胡漢,承胡人尚武之風,貫穿盛唐

如果我們讨論隋唐時期,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就不得不提,因為這個集團牛逼到在古代屈指可數!其締造了三個王朝,分别是北周、隋朝和唐朝!凡事必有因果,為什麼這麼厲害?無非就是手上有軍隊。源于當時席位八柱國之一、北周王朝的創始者宇文泰,開創了府兵制,這種制度在當時都是一種非常先進的軍事制度。而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祖父也是這八柱國之一-李虎,軍鎮起家名副其實。同時隋唐也是起于北朝,而且自西晉後,五胡亂華所影響,北朝國家之前多是少數民族所建立,比如鮮卑建立的北魏、西魏、東魏以及北周,胡人又多尚武,隋唐正是在這一基礎上融合胡漢,繼承了胡人的尚武之風。雖然唐詩也經久不衰,但是從唐朝前期的攻滅東西二突厥、征服高句麗、再到中期大封藩鎮,甚至因為河西走廊,時常和大食(今阿拉伯)發生沖突來看,尚武超崇文數倍。這一點,當時衆多史料都可以佐證。比如:

[唐] 杜佑《通典》:“于怛邏斯川七萬衆盡沒”[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引[唐]《唐曆》:“将蕃漢三萬衆擊大食”[宋]司 馬光《通鑒考異》引[唐]《段秀實别傳》:“蕃漢六萬衆”[後晉] 劉昫等《舊唐書》:“領兵二萬深入胡地與大食戰”[宋] 歐陽修等《新唐書》:“仙芝率兵二萬深入”

故而唐朝尚武之風,甚至比漢代尤甚!

漢唐尚武與宋明崇文立國性格決定國家命運

圖4|關隴集團

宋朝:曆五代戰亂,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崇文抑武

因為宋太祖趙匡胤對五代戰亂有感,在其幾乎統一後,就杯酒釋兵權、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奠定之後王朝重文輕武格局。五代十國延續時間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兵權掌握在武将手上确實是不安定因素。從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到公元979年趙光義掃平北漢,隻有短短七十二年,就曆經五個朝代,超過十個國家,而他們大多是唐末藩鎮起家,以武力奪取政權!正如《新五代史》所提到的那樣:

兵權所在,則随以興,兵權所去,則随以亡。

是以兩宋崇文也有其時代背景!

漢唐尚武與宋明崇文立國性格決定國家命運

圖5|杯酒釋兵權

明朝:朱元璋取天下不易,集合之前數代興亡教訓,傾向崇文。至土木堡之後,開國、靖難勳戚幾乎死傷殆盡,文官勢力坐大已成定局

而明朝時期頃向崇文,是因為朱元璋以草根崛起,統一天下,對這來之不易的江山多有珍惜:因為吸取曆代滅亡教訓,分封諸王以為藩籬;因為害怕子孫不賢,多載心血鑄成了對後世極具參考價值的《皇明祖訓》,故相對崇文也是他經過深思之後的結果!其在位期間進一步完善科舉制,為國家選拔人才。而經過數代發展,到英宗土木堡之變後,随着靖難功臣張輔等勳戚的死亡,導緻勳戚此後再無實權,文官勢力坐大已是定局,崇文幾近恢複到兩宋時期!

《明史.英宗本紀》對于勳臣死難也有詳細記載:

壬戌,師潰,死者數十萬。英國公張輔,奉甯侯陳瀛,驸馬都尉并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埙,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邝野,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禦史鄧棨等,皆死,帝北狩。

漢唐尚武與宋明崇文立國性格決定國家命運

圖6|土木堡之變

正因為在這些時代背景下,漢唐尚武、宋明崇文。立國基調不同,國家命運也大相徑庭:漢唐以分裂告終,宋明亡于異族之手,很難去區分哪種精神更先進,因為都隻是貼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所做出的選擇而已。

以上僅為一家之言,如有錯誤希望大家及時指出,版權為日月千年依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參考文獻:

《魏書·高祖紀下》《後漢書.孝桓本紀》《後漢書.孝靈本紀》[唐] 杜佑《通典》[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宋]司 馬光《通鑒考異》[後晉] 劉昫等《舊唐書》[宋] 歐陽修等《新唐書》《新五代史》《明史.英宗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