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BOSS論健第88期|疫情過後,網際網路醫療是否依然火熱?

近兩年來,網際網路醫療産業的熱度逐漸上升,大到網際網路巨頭BAT,小到大資料初創企業都緊盯網際網路醫療市場。

與早期網際網路醫療的資訊、門戶、社群服務不同,新一波的網際網路醫療公司涉及的領域已經更為多元化,涵蓋了醫藥電商、線上診療和醫療AI等多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網際網路醫療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進入大衆視野,并在抗擊疫情中大顯身手,成為疫情時期為數不多取得突破性發展的行業之一。

健康界原創内容品牌《BOSS論健》聚焦于2020年火熱的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特别邀請上醫仁家CEO曹雪莉、左手醫生創始人兼CEO張超和約印醫療基金董事總經理熊水柔三位行業大咖圍繞網際網路醫療行業所湧現的新趨勢、新格局進行直播對話,一起解析網際網路醫療發展的下一步。

線上診療的熱度能持續多久?

2020年被譽為網際網路醫療發展取得曆史性突破的第一年。疫情的出現,推動了網際網路醫療的極速爆發。此後伴随疫情常态化,以及公立醫院的複診,疫情期間累積的線上使用者有所回流。線上診療的可持續性面臨了一定的挑戰,人們剛剛形成的線上就醫習慣正在經受考驗。

對于這一現象,上醫仁家CEO曹雪莉認為,疫情确實促進了網際網路醫療的大發展,最重要的是人們開始嘗試使用線上的醫療方式解決實際的健康問題。與此同時,大規模出現的線上診療需求,對各大網際網路醫療平台的營運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考驗。如何快速建構起醫生、患者、平台之間的信任就成為重中之重。信任将推動習慣的持續,患者線上診療習慣的養成依然需要時間的積澱,更需要平台營運能力的不斷提升來加以支援。

在約印醫療基金董事總經理熊水柔看來,當網際網路醫療成功從萌芽期、導入期跨入到成長期的時候,各大平台的創新性也将具有普及性,而疫情這一黑天鵝事件就起到了這一效果。伴随患者教育成本的降低、政策的支援、技術的疊代,那些有營運能力、有整合能力的公司将迎來時代的紅利,而紅利的周期也将因為技術與傳統的融合而進一步延續。

專門從事研發醫療AI的左手醫生創始人兼CEO張超也認為,技術創新對于網際網路醫療的發展作用巨大。“2020年突然爆發的疫情,給了網際網路醫療技術一個冷啟動的助推力。原來的網際網路醫療發展一直是很難的,但疫情之後,網際網路醫療的下一步發展隻會越來越好,而不會出現斷崖式的下降。”張超說。

BOSS論健第88期|疫情過後,網際網路醫療是否依然火熱?

事實上,疫情的出現也推動着網際網路醫療需求性質上的變化,從改善變成了剛需。基于社會的剛性需求,政策紅利也在逐一落地。面對這一趨勢,曹雪莉認為,未來網際網路醫療醫保政策将面向3個部分展開,首先惠及的是公立醫療的線上平台;其次才會逐漸涉及社會網際網路醫療平台,比如醫保定點的醫藥電商,他們将承接公立醫院的“三分流”,醫生分流、處方分流、藥品分流;最後惠及的是醫保控費,社會醫療也将依托自身的技術優勢,通過診療路徑的規範、慢病管理、專病管理等,形成與政府的合作,達成互利共赢的醫療健共體。

開放網際網路醫療首診有多遠?

經過疫情洗禮之後,網際網路醫療逐漸成為消費者的剛需。對于患者而言,線上就醫的習慣業已養成。于是,關于網際網路醫療是否應該被授予首診權的聲音也逐漸出現。

“網際網路醫療醫保首診制”首次出現在國家層面的政策檔案中,是在2020年4月10日國家發改委和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官方在該方案中提出,“以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為載體,在衛生健康領域探索推進網際網路醫療醫保首診制和預約分診制”。

這一說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因為此前多份檔案都明确規定:網際網路醫療不得開展首診,而此次卻提出了探索推進網際網路醫療醫保首診制。業内專家分析認為,這也意味着網際網路醫療将在首診上有望迎來突破,醫保将對網際網路首診進行報帳。

對于網際網路醫療首診何進能夠正式落地的焦點問題,張超認為,網際網路醫療首診在某些層面是可以放開的,但是放開并不是一攬子放開,而是針對于某些病種是可以放開的,包括心理咨詢、皮膚病和基礎性的感染等。

不過,張超也表示。對于監管部門來說,放開首診是非常謹慎的,因為他們怕出現誤診等現象。對于未來網際網路放開首診如何避免誤診現象的出現,張超給出了自己的思路:“未來網際網路醫療進行首診可以有多位醫生進行接診,由醫生之間統一給出診療意見,就能極大程度地避免誤診。”

但是,這種方式也容易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既然醫生可以線上上接診,那麼未來是否可以安排一個機器人醫生進行輔助接診?”張超認為,這或可成為未來網際網路放開首診的一個突破口。

作為中醫網際網路醫療平台的代表,曹雪莉則認為,中醫和西醫是不同的,要分别來看待不同醫療體系下的首診與複診。以上醫仁家為例,作為中醫的網際網路平台有其自身的特點,首診的定義應為對病情的診斷以及給出診斷結果,這與 “輕問診”咨詢有着較大的差別。在網際網路醫療層面,中醫首診的“望聞問切”相比較西醫的“輕問診”要難一些。是以,上醫仁家一直在中醫的标準化、可複制化、溯源化、可循證性等方面不斷進行着探索。

除了哪些病種适合首診的争議之外,患者在就醫之時也會經常遇到不知道該看哪個科的尴尬現象。對此,熊水柔表示,這個問題的難點正在于我國目前在就醫首診方面還未建立起一整個全科醫生體系,找不到真正能夠去首診的醫生。熊水柔認為,未來如果能夠解決首診醫生的問題,那麼網際網路首診制的問題也就不是大問題了。

院内院外資料打通有多難?

不管是線上首診還是複診,都将産生大量的資料,而對于如何打通院内院外資料的讨論也從未停止。

張超認為,不管有多難,未來院内院外的資料打通肯定會實作的。但是,現在很多醫院擔心的是,會出現資料洩露風險的問題和院外資料品質的問題。他表示,目前在院内院外資料打通方面,很多公司做的方向并沒有錯,但是在做的過程中還需要一定的契機和場景。他舉例說:疫情防控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打通的案例,因為對于醫院來說,不僅僅需要采集患者住院的資料,還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随訪資料。

在曹雪莉看來,院内與院外資料的打通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但是在現階段尚未成形的情況下,社會辦醫在資料打通上是否就裹足不前了呢?其實不然,以中醫為例,由于中醫擁有較強的“單兵作戰”能力,無需借助大量的裝置儀器即可執業,靈活而機動,隻要為中醫生提供多點執業、中醫生創業的機會,就可以實作資料由院内向院外的“轉移”,由此形成院内院外打通資料的“曲線救國”。是以,曹雪莉認為,誰能給予中醫生更多的支援,誰就将赢得更多的“資料”。

最後,感謝一汽-大衆奧迪對本期《BOSS論健》節目的冠名支援。

來源:健康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