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年前的唐樂歌舞和古代樂器什麼樣?這場音樂會一一複刻

千年前的唐樂歌舞和古代樂器什麼樣?這場音樂會一一複刻

敦煌琵琶譜第二群12曲《傾盃樂》

我國最早古琴譜《碣石調·幽蘭》中的古琴樂曲、白居易《琵琶行》中所描繪的唐代琵琶、《樂府雜錄》中所記載的康昆侖拜師……這些曾經被遺落在曆史長河裡的中國早期音樂元素将在音樂會《絲路之樂·唐韻回響》中被一一呈現,觀衆将跟随原汁原味的唐樂歌舞回望千年曆史面影。音樂會将于2022年1月5日在上音歌劇院大會堂舉行。

千年前的唐樂歌舞和古代樂器什麼樣?這場音樂會一一複刻

唐代是我國固有的音樂與外來音樂相交融的多元紛呈時期。據悉,音樂會不僅将展示古琴樂曲,唐代風靡一時的胡樂器琵琶也将隆重登場。音樂會中将出現多個器樂小合奏形式,從不同的樂曲中展示胡俗樂融合的曆史風采。值得一提的是,唐代不僅僅是器樂的繁盛時期,大量唐詩所帶來的男女聲獨唱、樂舞也是人們流連忘返的一景,胡旋舞、胡騰舞、柘枝舞等也将驚喜亮相音樂會。此外,為了讓觀衆沉浸式地感受盛唐的樂舞之美,音樂會的舞台被打造成一卷古代畫軸,設計參考了《莫高窟第220窟樂舞圖》等壁畫,打造如唐代一般對稱性的舞台分功能分區,古人意境呼之欲出。

千年前的唐樂歌舞和古代樂器什麼樣?這場音樂會一一複刻

中國早期音樂究竟是什麼形态、怎樣的聲音一直是國内外業内人士關注的焦點,唐代風姿多彩的音樂舞蹈現象随着絲綢之路上的佛教洞窟,尤其是敦煌石窟寺的開放已經為衆人所熟悉。曆史上的楚辭、詩經、骈文、唐詩宋詞等輝煌的文學體裁都是可以演唱的歌詞。但是由于我國經曆了千年的曆史更疊,樂器的形态發生了變遷、古代樂譜也在我國消失殆盡、音響出現斷層等等,使我國古代的音樂出現了“啞巴”音樂史的尴尬局面。進入20世紀之際,在敦煌藏經洞發現的一份琵琶譜為唐代音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

千年前的唐樂歌舞和古代樂器什麼樣?這場音樂會一一複刻

正倉院藏唐傳琵琶

唐代音樂的古譜研究初始于日本,這是由于這一時期的樂譜大部分流失于日本,而我國是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上海音樂學院是該領域最為集中并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研究中心。葉棟、陳應時、何昌林、趙曉生、應有勤、趙維平等都在這一領域作出艱辛的努力,取得重大進展。2017年,上海音樂學院建立了賀綠汀中國音樂高等研究院,其屬下中國與東亞古譜研究中心收集了我國流失于海外的上百種原始樂譜,積累了近兩萬頁的高清電子文獻與古樂譜,同時對每份古譜作出了詳細的題解。

千年前的唐樂歌舞和古代樂器什麼樣?這場音樂會一一複刻

正倉院藏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多年來,中心按日本正倉院所藏我國8世紀的古樂器的尺寸、材質,複制完成了四弦曲項琵琶、五弦直項琵琶、阮鹹、橫笛、筚篥、羯鼓、排箫、17簧笙、箜篌、尺八、13弦筝以及諸多打擊樂器。絲綢之路及唐代出現的樂器種類基本集齊,為呈現唐代音樂打下堅實的基礎。

《絲路之樂·唐韻回響》音樂會由上海音樂學院主辦,上音音樂學系、數字媒體學院、國樂系、現代打擊樂系和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聯合舉辦。

作者:王筱麗

編輯:姜方

責任編輯:範昕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