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養祖父曹節是大長秋(二千石),父親曹嵩當過太尉(一萬石),入仕後擔任濟南國相(二千石)。
劉備,祖父劉雄是縣令(六百石),父親沒有仕官,自己從軍征讨黃巾立功後,成為安喜縣尉(四百石)。
(漢朝官制:一萬石相當于後世的正一品,二千石相當于正二品,六百石相當于正七品,四百石相當于正八品)
是以,常有人認為,劉備從一個編草鞋的平民白手起家,竟能和曹操、孫權鼎足而立,他的能力肯定強于曹操這個“官二代”,隻是可惜時運不濟,沒投個好胎,并是以為劉備的壯志難遂,光複漢室的夢想化為泡影,而扼腕痛惜。
劉備與曹操:

那麼,真實曆史當真如此麼?
事實上,“三分天下魏蜀吳”本身,就隻是片面的史實。現代人單看三國鼎立時的地圖,大約會有蜀吳兩國地域廣闊,兩者之和竟可與曹魏抗衡的錯覺。
而事實上,兩漢時期天下共分十三州,曹魏王朝占據中原地區整整九州之地:兖州、豫州、司州、徐州、冀州、青州、并州、幽州、涼州,并有1/3個荊州,和揚州部分地區:
蜀國僅占據益州一個州,東吳占據交州全部,荊州、揚州的大部分地區。
是以,蜀國吳國看似地方不小,但從人口密度和開發度而言,兩國加起來也隻相當于十分天下有其七的曹魏的一半。
漢朝人口密度圖
:顔色越深,代表人口密度越大;顔色越淺,代表人口密度越小。
如果類比于近代版圖,蜀國相當于占據了東北三省;吳國相當于占據了地廣人稀的新疆、青海、西藏;而魏國則相當于傳統的中原漢地十八省地盤,還要再加上内蒙古。
那麼這樣的三方勢力,誰為中原正統,誰為偏遠割據,本就一目了然。
曹操曆時二十年時間,陸續削平中原群雄:逐黃巾得兖州,破袁術得豫州,迎獻帝得司州,滅呂布得徐州,滅袁術得揚州(北),招降張繡劉琦得荊州(北),敗袁紹、破袁尚得冀州,滅袁譚得青州,斬高幹得并州,逐二袁得幽州,破馬超、滅韓遂得雍州、涼州,最後兩漢十三州得其九州,三分天下有其二。
(注:漢朝的司隸校尉部,在曹魏被分為司州和雍州)
對比兄弟二人承前啟後、合力奪得荊、揚、交三州的孫策孫權,苦戰一生僅有益州一州的劉備,曹操當然是漢末三國時期的【
明略最優,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三國志》作者陳壽語),當得起後世李世民「
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梁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
」的贊譽。
因為太多人都是基于《三國演義》及其衍生的影視、戲劇、遊戲、同人小說等,來了解三國,偏偏《三國演義》一書又是以劉備為主人公視角,着力将曹操作為一個對立面的反派大魔王來刻畫,因而衆多讀者對曹操的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舉措,都沒有充足的認識,自然也會對曹操的曆史功績和曆史地位大大低估。
比如在軍閥混戰,十室九空的漢末亂世,曹操幾乎一人一軍轉戰中原北疆,一共指揮了十一次對夷狄軍隊的大勝利,
掃滅烏桓、壓制匈奴、平定羌氐、降伏鮮卑
,令各方夷狄在不能乘虛入中原為禍。這樣貢獻巨大的曆史功績,就在《演義》中被一筆帶過了。
從《演義》視角,看着劉備集團從起兵起,就一路小勝大勝,多次子虛烏有地斬殺曹軍将領,真正的慘敗大敗一筆帶過,連
當陽之戰
被曹操親率五千虎豹騎打垮中軍主力,兩個女兒被曹操抓走,從此生死不知,這個等級的慘敗,也能靠虛構一出【趙子龍七進七出萬軍難敵】,粉飾得猶如大勝仗一般。
殊不知劉備靠着坑騙同宗劉璋,反客為主,好容易拿下益州為立足之地的同時,
曹操已經打垮馬超、斬殺韓遂,平定關西軍閥,拿下了雍州和涼州兩個州,并且四戰巢湖,讓被數十萬大軍壓境,苦苦抗衡精疲力竭的孫權最終求和臣服,才有了其後
魏吳合攻荊州、圍殺關羽
的一出大戲。
最後結局,是曹操以
出色的戰略布局
和
強大的外交攻勢
,讓勁敵孫權舉國稱藩,出兵擊殺關羽,奪取荊州,獻其首級,也被曹操封為骠騎将軍、荊州牧、南昌侯。孫權向曹操進貢,并将之前俘虜的魏将盡數放歸。
是以,赤壁之戰後的曹操和劉備,究竟誰更成功?難道真有人會覺得,【0+2-1】比【7+2】強?
到曹操去世前,兩漢十三州實得九州,名義上得十二州,仍舉兵抗拒的,隻留下劉備占據的益州一州。
相比之下,劉備本質不還是個益州州牧麼?他臨死前,丢下一個瀕臨亡國的爛攤子,自封漢中王也好,自封大漢皇帝也罷,能改變無情的現實麼?
短短幾年,荊襄之戰和猇亭之戰兩次慘敗,前後折損兵馬超過十萬人,大将重臣和軍中骨幹損失無數,(首席大将關羽、謀主馬良、将領關平、馮習、張南、傅肜等戰死;大将張飛遇刺;重将孟達、黃權等叛投敵國……)
這和袁紹死前的河北四州、鄱陽湖大敗後的陳友諒政權一般無二。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之言:“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諸葛亮能逆天回命,一州強抗九州,打得司馬懿堅守不戰,是以才是千古無雙之國士,可不是劉備留給他的基礎有多好!
然而,
曹操生前對劉備打出【9:1】的超高比分,直接奠定了曹魏對蜀漢的絕對國力優勢,
也讓諸葛亮接掌蜀漢政權後,不得不陷入國力不濟的窘境,縱耗盡心力、縱鞠躬盡瘁,終究無力回天。
當然,劉備雖然沒打過抵禦胡寇,開疆拓土的外戰,但一生不屠城不殺俘,也不愧一代仁君,白帝托孤更是舍棄私我,千古高義。劉備的心胸同樣豁達,對曹操這個生平勁敵,在和諸葛亮私下議論時,也每每贊歎其才能(【
先帝每稱曹為能
】)
諸葛亮這位千古聖賢,民族智慧化身,同樣對曹操的個人能力十分認可:【
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
】。
還有曹操劉備青梅煮酒,共論英雄,曹操對關羽惺惺相惜,劉備贊歎周瑜【
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
】,孫權贊歎諸葛亮【
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無以遠過
】,司馬懿歎服諸葛亮“天下奇才”。司馬炎一統三國後,專門派人收集和學習諸葛亮兵法……
這種彼此立場對立,卻又尊重和承認對手能力和業績的胸襟,才是三國!
才是三國文化淵遠流傳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千百年的魅力!
而某些秉承非黑即白、非善即惡的國小生思維的“粉圈論史”之徒,以諸葛丞相品性之高潔,心胸之豁然,若是看到這群和流量明星粉絲并無差別的
腦殘粉
,也會哭笑不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