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揮别2021|聽,這些和生命有關的故事

又一年,365天,浩瀚宇宙中,這顆藍色星球僅僅公轉了一圈,地面上的我們,卻經曆了無數悲喜。

在即将告别2021年的時候,你會不會也有一瞬間,想起這一年來曾經讓我們感動、唏噓的無數瞬間?

12月30日,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在輝瑞中國的公益支援下,推出《生命的重量》跨年演講。

肺癌專家吳一龍、器官移植專家劉超、疾控專家張周斌、醫療記者任珊珊将和你一起,重溫2021年廣州人經曆過、見證過的溫暖故事。

這些故事與守護生命有關,是生命重量的展現,值得留存心底,激勵着我們在嶄新的365天繼續攜手前行,用希望承載生命的重量。

揮别2021|聽,這些和生命有關的故事

任珊珊《生命究竟重幾何》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2021年,當守護生命成為一個日常命題,人們不禁反思,生命究竟重幾何。

這一年,在一個個登上網絡熱搜榜的新聞報道中,我們見證了生命的脆弱與堅韌,人性的複雜與高貴,人間正道,當為滄桑。

工作、生命,你會把哪個排在第一位?

抗癌與懷孕,能否兩全其美?

治愈“心靈感冒”,僅靠醫學幹預夠嗎?

少女放棄了生命,有一群人卻沒有放棄她,重獲生機後,她會怎麼做?

罕見病的治療費用高昂,為了幫助那些不幸得病的幼小生命和他們的父母家人,廣州一位醫生多年緻力于推動将罕見病藥物納入醫保。終于,2021年的年底,喜訊接踵而至。

人民重于千鈞,生命不可放棄!中國人享受到的社會保障越來越好,離不開國家的繁榮強大,也離不開在幕後努力推動的無數“無名之輩”。功成不必在我,但正是有無數個他們的存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得到了淋漓盡緻地展現。

在這深邃的宇宙中,“暗淡藍點”或許孤單,人類卻必須擁抱彼此,互助共濟,鑄牢“命運共同體”,才能展現生命的高貴,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類”。

揮别2021|聽,這些和生命有關的故事

吳一龍《探索生命的邊界》

廣東省人民醫院首席專家、中國胸部惡性良性腫瘤研究協作組(CTONG)主席

2015年,一位輾轉國内外、四處求醫的肺癌病人找到了我,他問:吳醫生,我還有救嗎?

彼時的他,手術、化療、放療,幾乎用盡了所有的治療辦法,但病情不能控制,雙肺布滿了大大小小的肺癌病變。他說,任何的方法他都願意嘗試!

正常的路子已布滿荊棘,确實是無路可走了!

但我仔細注視他時,我感受到他的無助、也感受到他對生命的渴望,更有那無窮的信任!

于是,我和他一起,詳細分析了病情,提出了那時絕大多數人、甚至是醫生們都不知道的免疫治療方案。他就隻有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聽你的!”

他是幸運的!從2015到2018年,3年的治療,他奇迹般地康複,全身上下找不到一個肺癌病變,臨床達到病竈完全消失的标準。而從2018到今天,他一直接受我們最新的研究成果—利用他的血液來監測分子殘留病竈。幸運之神仍然、一直在眷顧之他,他就和我們、你我一樣,工作、生活、旅遊、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今天,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已成為晚期肺癌患者的标準治療措施後,5年生存率已是以而達到30%以上了。

我們正走在治愈肺癌的路上。這個治愈的大前提,是我們需要不斷的探索、不斷地尋找謎底。

患者的信任,鼓勵着醫生能從無路走到有路、從小路走向康莊。醫患之間的深度信任,是利可斷金的基礎,也是走向治愈肺癌路上最重要的一環!

揮别2021|聽,這些和生命有關的故事

張周斌《守護生命的“隊友”》

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廣州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親愛的隊友,謝謝你!2021,幸虧有你!

和新冠交手,已經第二年了。

在過去的一年裡,新冠病毒曾有幾次在這座城市中閃現,

為了和看不見病毒賽跑,疾控人數不清見過多少個“廣州的淩晨四點”。

但今天在這裡,我并不想說我們有多辛苦。

穿上了這件馬甲,我們肩上自然承擔這份責任,心中必定牢記這個使命,

當有疫情出現的時候,我們就得沖到最前!

活力生機總是能很快地回到這座城市。

這絕不僅僅是醫務人員的功勞。

而是因為我們身後有你,2000萬廣州人。

就在你每一次戴上口罩,每一次認真洗手,每一次開窗通風,每一次掃碼亮碼的時候,

就在疫情發生時,你嘴上或許有抱怨,卻堅定地配合核酸檢測、封閉封控的時候,

我們都成為了隊友。

或許你并沒有感覺到這一點,但這座城市會記得,

在和新冠交鋒的戰場上,

前面是醫務人員沖鋒陷陣,

後面,有2000萬人組成的堅強後盾。

每個人都在履行屬于自己的那一份防控義務,

歲月靜好時,一起守護這座城市的安甯;

疫情來臨時,共同幫助它早日恢複常态。

市民配合,就是疫情防控的“壓艙石”,風浪再大,有你們做靠山。

無法預測這場戰役什麼時候會結束,但我相信有我們的全力付出,和每個你的全力支援,獲勝的時間,會更早地來到。

還有什麼比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更重的呢?

揮别2021|聽,這些和生命有關的故事

劉超《每個生命都是唯一的》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器官捐獻與移植管理中心主任

大家可知道:一把手術刀的重量有多少?

它可能等于164克,那是一個8個月大的嬰兒肝髒的重量;也可能等于18斤,那是一個父親為拯救心肝寶貝所減掉的體重。

2021年10月,我和同僚們完成了一台難忘的肝移植手術,給一個8個月大的女嬰移植了一小片肝髒,而捐出這片肝髒的正是孩子的爸爸。

這個寶寶一出生就患有先天性膽道閉鎖,還有先天性心髒病,需要盡快換肝續命,年輕的爸爸果斷選擇了“割肝救女”,但孩子爸爸必須盡快減輕體重,以便讓肝髒能符合移植标準。

有人勸他放棄這個女兒,他還年輕、有機會生第二個,但孩子爸爸跟我們說:“每一個生命都是唯一的,再生的小孩就不是她了!”

通過每天積極地鍛煉,他在一個月之内減重18斤,終于和醫務人員一起給了女兒第二次生命。

器官移植醫生,相當于生死之間的擺渡人,見證了施與受,傳遞生命的火。從醫32年,我每天在醫院直面生離死别,感受人情冷暖,也常常思考:我手中的這把柳葉刀,究竟重幾何?

對我來說,一把手術刀衡量的不僅是醫學進步的速度,也是親情的溫度和生命的重量;它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光輝,也是醫道的價值;它承載的是患者對醫者的信任,也是醫者對患者的承諾,更是醫患攜手,對生命的傾心守護。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常令人唏噓怅惘,而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則讓人慨然以赴,奮楫笃行。

總策劃:翁曉鵬、黎蘅

文案:任珊珊、何雪華、伍仞

監制:趙曼

制片:張帥

導演:吳強

策劃:王光林、曾憲益

攝像:勞水強、鄧偉軍、蘇智仁、鐘潤傑、譚韻頤、李志遠

場務:賈曉慧

後期制作:林宇航、黃裕琛

特别鳴謝: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東省人民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文/廣州日報 新花城記者任珊珊、何雪華、伍仞

編輯:吳婉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