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閱讀史源曆史專欄第2506期。我軍開國大将當中,有一人的入圍曾引起過一些争議,建國之後的幾十年都沒有改變這種論調,此人就是排在大将末位的許光達。很多朋友認為他論資曆不能和其他大将相比,甚至有不少開國上将的貢獻也比他大。即便許光達本人曾在1955年提出辭讓軍銜,仍然沒有改變不少人的這種看法。事實上許光達并沒有真的被高估,他比一些将領更有資格當大将。為什麼這樣講呢?
元帥和大将這兩個級别的授銜,會加入一個特别的考量因素,那就是是否對早期建立人民軍隊有過重大貢獻。通俗地講,就是革命初期的“原始股”占比如何。是以一些看起來戰功不高的将領,卻可以獲得較高的軍銜,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這個因素的影響。不過按照傳統的了解方式,像元帥、大将這樣的軍銜,更應該代表着軍隊中具備最高軍事指揮水準的将領。
在開國大将裡面,實際上敢說具體軍事水準在許光達之上的,隻有粟總、徐海東、陳赓三個人而已。其他像蕭勁光、黃克誠可能比許光達的戰績略高,但實際指揮能力在伯仲之間,而其他的幾位将領在具體的戰場表現方面,并沒有可以壓過許光達的地方。比如負責政工工作的譚政大将根本沒有指揮過任何戰役,張雲逸和王樹聲雖然早期起義資曆過人,但後面基本都在二線工作,沒有打過大仗;羅瑞卿擔任政委工作較多,事實上在軍事方面并不負責。如果從一名真正戰将的角度來考慮,許光達和一些大将比起來,獲得這個級别的軍銜完全是實至名歸的。
許光達的軍事生涯中,早期職務并不高,真正有較大發展的時期是在彭總手下,解放戰争期間他先後出任縱隊司令(軍長)、兵團司令員。他禮賢下士,是一名儒将,在部隊裡很有威信。扶眉戰役、蘭州戰役中,他作為主要指揮員有重大貢獻。可以說就軍事指揮和實際戰績而言,許光達還是可圈可點的。
一些朋友覺得許光達評大将資格不夠,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歡拿上将當中一些資曆突出者和他進行對比。比如當過八路軍120師副師長的蕭克,論資曆大部分的開國大将也比不上他,而不僅僅是許光達。再比如曾是許光達上級的一野副司令張宗遜,為何大将評了許光達卻不評張宗遜呢?這個就牽扯到具體的曆史因素了,許光達是湘鄂西根據地為數不多的代表人物,評銜時占據很大優勢,是需要綜合考量的。
許光達在早年惡戰中,頭部受傷彈片都沒有取出來,和第一大将粟總的情況很相似。開國大将中沒有幾人和他這樣,受過如此嚴重的傷。許光達和徐海東大将,戰争年代都曾得到中央的照顧和安排,養傷時間較長。徐海東比許光達缺陣的時間更長,軍事生涯中後期幾乎沒有什麼戰績。徐海東可以排在大将的第二位,許光達資曆不如他,排在第十位也是說得過去的。
開國大将中一部分人的存在感并不強,許光達已經算是含金量很高的戰将了,不應該被戴着有色眼鏡看待,畢竟曾經是一位成色很足的兵團司令員,不管評大将、上将都很合理,對比一些名氣大、才能出衆的将領,他或許不那麼突出,但是評大将的資格還是具備的。
“史源曆史專欄”由中國近現代史作家營運,專注于黨史、軍史、戰史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曆史全貌,帶來精彩曆史細節。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