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發人深省的“鳥籠效應”:你什麼都舍不得扔,還談什麼生活品質

發人深省的“鳥籠效應”:你什麼都舍不得扔,還談什麼生活品質

作者:洞見·安娜貝蘇

從複雜回歸簡單,讓内心重回純粹。

1907年,詹姆斯教授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實體學家卡爾森。

一天,兩人打了個賭,詹姆斯對卡爾森說:“我一定會讓你養上一隻鳥的。”

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

後來,在卡爾森生日的時候,詹姆斯送給他一個精緻的鳥籠。

每當有客人到卡爾森家,看到空蕩蕩的鳥籠時,幾乎都會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

卡爾森一開始還耐心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

問的人多了,卡爾森不勝其煩,于是幹脆買了一隻鳥。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鳥籠效應”:

假如一個人擁有一隻籠子,他大機率會再買回來一隻鳥,而不會把籠子丢掉。

到了最後,人反而成為籠子的俘虜。

生活當中,“鳥籠效應”屢見不鮮。

我們總在不停地追逐,最終被物質俘獲,活得不堪重負。

發人深省的“鳥籠效應”:你什麼都舍不得扔,還談什麼生活品質

01

曾在知乎上,看過一個網友的故事。

網友的母親是個囤積狂,抽獎贈送的劣質耳機、裝喜糖的蕾絲抽拉袋子、過季的毛衣,十幾年都沒有翻過的舊雜志,她一樣都不舍得丢。

她曾多次想清理掉一些沒用的東西,卻總是被母親阻止。

她很無奈,隻想趕快逃離,可不曾想,她上大學後,自己的卧室竟然也被占用了。

原本屬于她安靜溫馨的卧室,後來堆滿發黃的白色T恤、廉價的絲巾,俨然變成了一個雜貨鋪。

家中囤積的東西太多,不僅讓環境變得淩亂,也給生活帶來不少麻煩。

有一次,她在外地辦事需要護照編号,她讓媽媽幫忙找下,母親翻箱倒櫃找了半個多小時,最後很煩躁地說“沒找到”。

她因為着急辦事,就說了母親兩句,兩人最後不歡而散。

她說,每次回家,都像是進了一個垃圾場,一說讓母親清理物品,兩人又要吵架。

可能有很多人,都像這位母親一樣,總認為什麼都不扔是一種節儉,于是,東西越堆越多,空間越來越小。

當生活空間被擠壓到無從喘息之時,煩惱和焦慮自然撲面而來。

古希臘哲學家埃皮科蒂塔曾說過:

“一個人生活中的快樂,應該來自盡可能減少對于外來事物的依賴。”

我們在占有物品的同時,其實也在被它占有。

如果總被無用的東西牽絆,那麼幸福永遠遙不可及。

發人深省的“鳥籠效應”:你什麼都舍不得扔,還談什麼生活品質

02

很喜歡一句話,什麼都想得到的人,最終什麼都得不到。

有一天,幾位學生慫恿蘇格拉底去熱鬧的集市逛一逛。

學生說:“集市裡有數不清的新鮮玩意兒,您去了一定會滿載而歸。”

蘇格拉底回來後,學生們迫不及待等蘇格拉底分享收獲,蘇格拉底卻攤開空空的手說:

“我此行最大的收獲,就是發現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那麼多我并不需要的東西。”

很多時候,我們活得不快樂,并非得到太少,而是欲望太多。

生活的豐盈,需要不斷做減法,在留白中尋找到真正的心之所向。

作家寬寬在35歲那年,和丈夫一起從北京搬到大理定居。

兩人準備将多餘的物品送人,篩選打包之時,她不由得感慨:

“我花了那麼多時間和錢,買來許多不需要的東西。”

到了大理之後,沒有琳琅滿目的商店,物質需求被降到最低。

面包、果醬、酸奶都由鄰居們的作坊定時送來,于是逐漸沒有了購物的欲望。

寬寬說,我想起曾在城市最繁華街區的街燈下,看着櫥窗裡昂貴美好的商品,心裡升起的是占有的欲念,是得不到的沮喪,是要拼搏為了終有一天得到它的豪情壯志。

但當你真的凝視過一輪清澈的明月,會覺得擁有的一切都是束縛啊。

人這一生,需求有度,過則成災。

物質的豐盛,并不等同于生活的富足,學會節制欲望,才能在紛繁世界守住清歡。

懂得知足常樂,保持澄明之心,才能體驗生活最純粹樸質的美。

發人深省的“鳥籠效應”:你什麼都舍不得扔,還談什麼生活品質

03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話題:有哪些人生道理是你過了很久才明白的?

有人回答說:

“曾經迷失在膚淺的物欲中,沉溺于攀比和炫耀。

直到走過更多的路,讀過很多的書,才真正讀懂那句,世界是自己的,與别人毫無關系。”

如今這個時代,人人都被欲望裹挾着往前走,但真正智慧的人,卻能擺脫物質的束縛,尋到心靈的自由。

錢鐘書在清華教書的時候,家裡除了一張桌子和白布墊的沙發,幾乎沒什麼家具。被下放改造時,除了幾張破棉被,就是滿袋子的書。

晚年時錢鐘書還曾囑咐楊绛,自己去世後,不舉行遺體告别,不開追悼會,一切從簡。

對他來說,人活于世,外在的一切都不重要,唯有内在的學識,精神的富足,才是立世的根本。

很喜歡的一句話:“隻有當一切事物回歸簡單,人才有機會思考自己的生命。”

宋代詩人林和靖,常年隐居孤山腳下,靠賣梅子維持簡單的生活。平時或駕一葉扁舟來去自如,或倚在老梅樹旁,看白鶴起舞,活得灑脫且滿足。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家裡沒有電視機,地闆光可鑒人,常穿的衣服就那幾件,吃簡單的餐食,卻建造了自己的小說帝國。

其實,一個人對物質的要求程度,恰恰反映他靈魂的豐盈程度。

真正通透的人,不為外物所累。

人生不是一場膚淺的狂歡,而是一種精神的修煉。

人生下半場最好的活法,是以清淨心活在當下,以自在心過生活。

從複雜回歸簡單,讓内心重回純粹,我們才能從更高的層面賦予生活意義。

發人深省的“鳥籠效應”:你什麼都舍不得扔,還談什麼生活品質

泰戈爾有一首經典小詩:

有一個夜晚,我燒毀了所有記憶,

從此我的夢就透明了;

有一個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

從此我的腳步就輕盈了。

一個人放下越多,越容易獲得快樂,負累越少,就越接近幸福的本源。

極簡并不是做苦行僧,而是讓我們拒絕成為欲望的奴隸。

有節制,懂取舍,于喧嚣的世間,體會自己的風清月明。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