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是一個已經過去2000年的概念了。不過,由于當時的“齊楚秦燕趙魏韓”在曆史上留下的名聲太大了,是以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對這段曆史津津樂道。七個諸侯國變法圖強,富國強兵,在曆史上先後掀起了滔天巨浪,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迹所至,無不臣者。”六國雖然滅亡,後來秦國也滅亡了,但是它們的名字卻留了下來。我們現在就有許多人自稱“秦人”“楚人”“齊人”等。這也是戰國七雄給大家留下的抹不去的痕迹,因為“秦”“楚”“齊”等名稱早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國家名字,而成了一種曆史記憶和身份标志。那麼,戰國七雄當年的都城叫什麼,是今天的哪些地方?有四個至今都未更名。
首先咱們來說說秦國的都城。秦國其實是戰國七雄當中最年輕的國家,它是伴随着東周的出現而出現的。整個西周時期,周朝都沒有一個叫作秦國的國家。公元前770年,由于秦國先君保護周天子度過犬戎之亂并建立東周,是以周天子給了一塊土地,從此成了秦國。
秦國早期是一個周天子的“打手”,秦人之是以出現完全就是因為西戎搗亂,周天子需要一個天天跟西戎掐架的國家。是以曾經幫助商纣王鎮守西方,善于養馬的秦人被周天子看上了。一開始秦人一直在到處打仗,是以國都也不是很穩定。曾經秦國以雍城做過都城,在公元前349年的時候,秦孝公為了實施變法,遷都鹹陽。之前秦國把泾陽、栎陽等地當過都城,但是時間都不是很長。春秋時期秦國都城主要在雍城,後來則主要以鹹陽為主。鹹陽這座城的名字也是以被保留至今,今天那個地方仍然叫作鹹陽。
說完了戰國七雄當中曆史最短的,我們就來說戰國七雄當中曆史最長的。可能你想不到,這個國家是楚國。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是有鄙視鍊的,這個鄙視鍊的最底層大約就是宋國了。那時候諸子百家隻要是說“有一個傻子”,那麼一定會說“他是宋國人”。因為宋國是商朝的後裔,是以受到了周朝王族和功臣後代的集體鄙視。而第二個被鄙視的國家,大約就是楚國了。為啥大家都鄙視楚國呢?
因為楚國也不是“正經的”王族後裔或者功臣之後。楚國遙遠的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夏朝,據說他們是夏朝滅亡後逃難到南方的,是以他們受到了商朝的重點打擊。《詩經·商頌》甚至這樣寫道:“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裒荊之旅。有截其所,湯孫之緒。維女荊楚,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大概意思是:商王武丁好威武,深入偏僻之地打荊楚;荊楚你們好大膽,怎敢不來臣服?後來楚國跟着周武王積極推翻商朝,還是被周朝鄙視了。周天子也曾經親自帶兵攻打楚國。因為前期一直在逃跑,是以楚國的都城就很多了,有:丹陽、郢、江陵、陳郢、壽春等地,長期處在動蕩當中。
說完秦楚,我們接着說燕國——這是一個很正統的周朝王族諸侯,它是周公召的封國,也就是周武王弟弟的封國,早在周武王的弟弟姬奭的封國,公元前1044年就已經誕生。不過戰國時代燕國好像沒啥存在感。它的都城為薊,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城。在當時也屬于比較偏遠的地區了。
接着我們講齊國。齊國是正統的周朝功臣——姜太公的封國。不過公元前386年齊國發生了“田氏代齊”事件,變成了舜帝後代的國家。它的都城為臨淄、薄姑。主要是以臨淄為都城,雖然後來田氏代齊,但是仍然以臨淄為都城,而這個名字也一直沿用到今天沒有改名。
接着就是韓趙魏三個國家。說起來它們的曆史其實是很短的,因為三家分晉發生于公元前403年,隻比田氏齊國的曆史長一點兒。但是如果考慮到它們的前身——晉國,那它們又算是曆史比較長的國家了。不過自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三軍設六卿起,六卿把控了朝政。後來六卿韓、趙、魏、智、範、中行氏當中的智、範、中行被攻滅,就剩下韓趙魏三家。南韓是個比較悲催的國家,它的國土被魏國、齊國、楚國、秦國包圍,是一個“四戰之地”,是以它一直在頻繁地遷都,曾先後定都平陽、宜陽、陽翟和新鄭。新鄭至今沒有改名。趙國也曾經多次遷都,先後定都于晉陽、中牟、邯鄲、信都、代,其中邯鄲城的名字至今沒改。魏國先後定都魏邑、安邑、少梁、大梁。
^
戰國後期各國勢力分布圖
這麼多年過去了,秦國、齊國、南韓、趙國曾經的都城名字至今仍然未改,也足以看出它們的曆史影響力了。
▲關注我不迷路,帶你遨遊曆史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