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本是做墓門的石碑,刻滿了東漢故事,訴不盡奴婢的悲慘境遇

本是做墓門的石碑,刻滿了東漢故事,訴不盡奴婢的悲慘境遇

上世紀六十年代,四川郫縣犀浦的農民在平整改良土壤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一處墓葬。當時的文物保護意識很淡薄,墓葬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但墓門的左扇石門,卻得以幸免。現在它還儲存四川博物院,并且在漢代陶石館展廳展出。普通的石墓門自然不會受到如此的重視,這是因為它的确有着不平凡的記載,再現了東漢時期風土人情的一角。

這尊高達157厘米的墓門本身不足為奇,但它的上面除了刻有一位老者的形象,其餘就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老者的圖像,應該是後來刻制上去,作為墓室的一部分。那些文字,卻是記載了東漢的史料。據專家推測,它本來其實應該是一座石碑,是二次使用才成為了墓門。

本是做墓門的石碑,刻滿了東漢故事,訴不盡奴婢的悲慘境遇

石碑上面有文字,普通人可能隻覺得新奇,但在文物工作者的眼中,卻是難以估量的珍寶。我們對于曆史的了解,就是源于文字記載,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廣泛的途徑是史書。然而,紙面上的記載,受到人為幹擾的因素太大,容易改來改去,最好還是刻在石頭上的。

這就是刻在石頭上的文字,它被稱為東漢石碑,是國家一級文物。這塊石碑上的全文,因為磨損和截取,已經不可考證,但它記載着種種政策,是相當重要的。

本是做墓門的石碑,刻滿了東漢故事,訴不盡奴婢的悲慘境遇

我們知道,漢朝是在秦末農民戰争的廢墟中建立起來的,最初相當貧窮。經過了“文景之治”後,漢朝國力大增,積累的财富也越來越多。但是,這個過程之中,土地兼并嚴重,豪強并起,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和禍根。不過,當時的統治者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采取的是保護大地主利益的政策,這塊石碑上就是見證。

在石碑之上,記載着好幾種賦稅,其中包括“口賦”、“更賦”、“馬口錢”等等。口賦就是人頭稅,更賦就是男丁服役,馬口錢就是蓄養牲畜該交的稅。史書上記載可沒有這麼豐富,我們隻知道漢初實行的是三十稅一的田稅,其它的并不了解。就是因為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才讓無田少田的農民承受不起,隻能寄人籬下,進而也造成了貧富差距不斷加大。

不光如此,這件東漢石碑之上還詳細記載着當地20多戶人的财産情況。最富有的地主,一戶人家就占了2000多畝田,一般的公侯也不過如此。最一般的人家,占有8畝地。在生産力極為低下的古代,這也就是能夠維持溫飽的水準。

本是做墓門的石碑,刻滿了東漢故事,訴不盡奴婢的悲慘境遇

石碑上甚至記載着當時的物價,一畝田本身價格并不高,按照肥沃程度,隻有500至2000錢不等。倒是一頭牛的價值不菲,大約為1.5萬錢。更為殘酷的是,奴婢是主人的私産,可以明碼标價出售,價錢僅為4萬錢,還不到三頭牛的價格。

牛在古代,特别是對于中國這樣的農耕社會,是極為重要的,它的價格高,可以了解。然而,奴婢的價格卻是難以想象的低廉。同樣是人,這樣的标準定價,也可以看得出她們的地位有多低。是以,地主之家豢養奴婢成分。碑文中記載的20戶人家之中,有5戶有奴婢,有一戶還養着7個奴婢。

本是做墓門的石碑,刻滿了東漢故事,訴不盡奴婢的悲慘境遇

這尊碑文到底是什麼,目前還有争論,有的說是官方核查田産而刻的“簿書”,有的卻說這是地主分家的憑證。不管是什麼,它确實是值得保護的财富,文字的意義,比那些金銀珠寶重要得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