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打仗,為什麼一定要打下城池?繞過去不行嗎?

繞過去,當然也行,但你确定繞過去就萬事無憂了麼?

古代戰争之是以總是強調這些“要地”、“要塞”,最大的原因是交通的不便。

一隻隊伍一天能行軍的長度有限,能通過的地形也有限,補給的長度更是有限。

古代打仗,為什麼一定要打下城池?繞過去不行嗎?

這種行軍本就是一種損耗,徒步行軍時的體力消耗、翻山越嶺時的人員損失、敵軍騷擾時的戰鬥減員、疾病造成的非戰鬥減員等等都是大問題。

古代打仗,為什麼一定要打下城池?繞過去不行嗎?

直到衛星等資訊化裝置發展起來之前,仍然有近現代部隊在行軍中迷失方向,脫離道路單純依靠地圖行軍的話,即便有指南針等裝置依然存在問題。比如《兄弟連》的回憶錄中,訓練營的索柏中尉就因為看不太懂地圖,結果把部隊帶往了相反的方向,出了大糗。

是以,部隊根本不能胡亂推進,尤其對古代軍隊而言,每一步都需要妥當的安排。雖說大軍所至,逢山開道,遇水搭橋,可如果軍隊把所有力量都用在荒野中開道之上,那這支軍隊也不用打什麼仗了。

古代打仗,為什麼一定要打下城池?繞過去不行嗎?

就算是有機械化輔助的今天,在荒野中開出道路來也不是簡單的事情。1937年,國民政府為了應對來自日本的抗戰威脅,決定在邊境修築滇緬公路,結果這條959公裡的道路,在既有中央撥款,又有征調的大量民夫,還有當時最先進的陸軍獨立工兵團、交通部直屬施工隊以及本地雲南省政府的鼎力配合,仍然花了近1年時間才修好,可謂是艱苦至極,讓古代人幹這活根本幹不了。

古代打仗,為什麼一定要打下城池?繞過去不行嗎?

是以,“道路”在古代的意義非同尋常,每一條道路都是來之不易的戰略要地,而建設在這些道路上的城市、要塞,自然是重中之重。什麼地方有道路能過軍隊,什麼地方的城池能做戰略中轉,什麼地方的要塞能影響戰略遞進,都是相當嚴肅的問題。

古代打仗,為什麼一定要打下城池?繞過去不行嗎?

正因為道路如此重要,當敵方的城池堵住了這條道路時,古代軍隊除了攻破城池沒有什麼很好的辦法。在不具備道路的情況下,繞過去就是自找麻煩,能不能到達目的地都成問題,這還打什麼仗呢?

古代打仗,為什麼一定要打下城池?繞過去不行嗎?

像努爾哈赤就是個例子,天啟年間努爾哈赤進攻山海關,一路狂攻明軍要塞,在甯遠城下久啃不動,最後一不小心還讓紅衣大炮轟死了。後來皇太極也跑去圍攻甯、錦,困城達24天之久,結果依然灰溜溜的撤軍了。

對後金來說,甯錦防線就是扼制他們的鐵鍊,如果不攻破這道防線,金軍什麼都做不成,根本無法完成對明朝關内的劫掠。

古代打仗,為什麼一定要打下城池?繞過去不行嗎?

當然,世事無絕對,作戰曆來是以正合以奇勝,曆朝曆代都不乏繞開城池雄關,通過小路或甩開這座城完成勝利進軍的戰例,我們決不能将“城池無法繞開”作為金科玉律,戰争打的是人的智慧和能力。

古代打仗,為什麼一定要打下城池?繞過去不行嗎?

到明朝崇祯2年的“己巳之變”(後金攻明京畿之戰)時,皇太極舉兵10萬進攻大明,他這回沒有與甯錦防線的堅城要塞死磕,反倒放過了這個地方,跑去從蒙古繞道,繼而在喜豐口攻破長城防線,由破落的薊鎮地區經遵化繞到了北京城下。

此戰後金先是在盧溝橋夜襲斬殺明軍7000人,後又在永定門戰死了滿桂、孫祖壽,最後大掠周邊的通州、遷安、遵化、灤州後才退兵,差點逼得明王朝遷都。己巳之變直接促使了袁崇煥下獄并被淩遲處死。

古代打仗,為什麼一定要打下城池?繞過去不行嗎?

反面的例子還有個金國與蒙古的“野狐嶺之戰”,金軍主帥完顔承裕害怕蒙古軍隊繞過自己,直接進攻中都,是以幹脆放棄了桓、昌、撫三州,想依靠野狐嶺的山勢來抵抗蒙軍,結果野外不比城池,軍隊所駐雖然險要卻十分分散,根本擰不成繩。蒙古軍很快突破了金軍的多個要地,漫山遍野打獵一樣的屠殺金軍。

繼續閱讀